Question 1000255: 支持向量机(SVM)里的支持向量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一直在用现成的包里的SVM函数做分类问题,但对SVM还是一知半解,尤其是支持向量这个概念不大理解。支持向量到底是指什么样子的向量?还是就是泛泛而指?
Answer
你在画分割线区分红绿两类点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认不认为所有的点对于分割线的位置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其实在特别远的区域,哪怕你增加10000个样本点,对于分割线的位置,也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分割线是由几个关键点决定的(图上三个),这几个关键点支撑起了一个分割超平面,所以这些关键点,就是支持向量。
所谓向量,其实就是样本点,因为每个样本都是一行数据,也就是向量。
SVM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示。
红线和蓝线分别是决策平面。决策平面上的样本点就是支持向量。
来个自己朴素的见解:
对于普通的求解一个二次凸规划的Vapnik型SVM(简称其为V-SVM)而言,所谓支持向量就是落在支撑平面上的数据点,“支撑平面”是两个和最终求解规划问题得到的划分平面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平行的平面(高维指维度等于或高于训练点所在的维度,和核函数的选取相关),直观上来讲,这两个平面在高维空间中分别紧紧地贴合着训练点中的两个类别(一般是+、-表示),之所以说“紧紧贴着”,是因为两类点中有点落在了这两个平面上,这样来看,是不是就像是两个平面在高维空间里牢牢得把点“撑开”,以形成中间尽可能宽阔的无点地带,所以说“撑(support)”这个自己在我就是如上形象直观来理解的,那么落在这个支撑平面上的训练点就叫做“支撑向量”,那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叫“向量”而不叫“支撑点”呢?因为我们在计算时都是使用点的全部坐标,而一个坐标的组合可以在空间内表示一个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由原点O作为起点的向量,那么命名者采用了向量去命名,其实就是点的意思(至于什么是促成选择“向量”命名而不是“点”来命名的具体逻辑其实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来解惑一下)。经过对凸二次规划的求解可以发现,对于那些不在支撑平面上的点而言,其对于最终求得的划分平面的贡献为0(即其对应的拉格朗日乘数为0),那么就是说,在V-SVM中,只有支撑向量会决定划分平面的表达式;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这个时候所谓“支持向量”就泛化了意思了,因为它的经验最小化项是准确的点与划分平面之间的误差,这使得所有的训练点都要参与计算,所有的训练带你都对最终的划分平面的表达式有影响,这样按照前面对于V-SVM的认知,就说,在LS-SVM中,所有的点都是支撑向量。
soft margin的SVM的loss function
$$l(w)=\frac{1}{n}\sum_{i=1}^{n}max(0,1-y_i(w^Tx_i-b))+\lambda||w||^2$$
support vectors是$1-y_i(w^Tx_i-b)\geq 0$的点,或者说在loss function中有贡献的点。具体找support vectors,要用dual problem方法。假设已经找出所有support vectors,有
$$l(w)=\frac{1}{n}\sum_{i\in S}(1-y_i(w^Tx_i-b))+\lambda||w||^2$$
其中$S$是SV点集合。对$w$求导
$$\dfrac{dl(w)}{dw}=\frac{1}{n}\sum_{i\in S}(-y_ix_i)+\frac{\lambda}{2}w=0$$
$$w=\frac{2}{n\lambda}\sum_{i\in S}(y_ix_i)$$
设新输入点$x_i'=y_ix_i$,当$y_i=1$时,$x_i'=x_i$,当$y_i=-1$时, 把$x_i$沿原点翻转,得到新的标签为1的点$x_i'=-x_i$。最后$x'$就是所有标签都为1的点。求$x'$的平均正比于法线$w$(normal vector),也就决定了分割平面的方向。
$$w=\frac{2}{n\lambda}\sum_{i\in S}(x_i')$$
支持向量就是离决策超平面最近的那些数据点吧。
图中橘黄色的就是支持向量。
Question 1000303: 随机森林会发生过拟合(overfitting)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会有过拟合的情况发生吗?
Answer
相对于单个的Decision Tree,Random Forest不太容易over-fitting。Over-fitting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模型学习了太多样本中的随机误差。因为Random Forest随机选择了样本和特征,并且将很多这样的随机树进行了平均,这些随机误差也随之被平均,乃至相互抵消了。但是这不代表它不会
很多人说Random Forest不会over-fitting。相信很多人也亲身经历过,我自己也见识过过RandomForest over-fitting了。
防止RandomFroest过拟合,一个方法是控制每个树的深度,深的树有可能会过拟合;另外一个是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
任何机器学习算法都无法彻底避免过拟合的。
这是由机器学习的本质决定的,不是在技术层面可以修复的。 机器学习的核心在于泛化,但是数据又不可避免的包含noise,所以泛化就无法避免多多少少地也把noise包含进去。对于一个算法,它是没有办法区分noise和好数据的。因为这些通常是人也无法知道的,我们说一个toy dataset中某些数据是noise,这是我们的prior,机器是没有办法知道的。
所以随机森林当然也会过拟合,即使Breiman确实说过它不会overfitting。他口中的不会过拟合不过是指当树的数量够大多时,随着training error的持续下降,test error会稳定,而不是像很多算法一样,开始快速上升。有过手头经验的都知道,training error和test error之间始终是有差距的,他们的差值也通常可以看作是过拟合导致的。这个差值越大可以看作过拟合越厉害。
Question 1000331: 为啥Xgboost比GradientBoost好那么多?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我之前是用的GradientBoost模型,做了特征工程,又选了参数,roc auc才达到0.75的水平。我现在换成最近超级火的XGBoost,什么都没做,roc auc直接飙到了0.82!为什么它比GradientBoost好那么多?
Answer
(1)增加了正则项,树越复杂,惩罚越大,这防止了over-fitting,而GradientBoosting并没有惩罚项。
(2)在迭代更新的时候,Xgboost采用了二阶导数(海瑟矩阵),而GradientBoosting只是用了一阶导数(梯度)。
此外,xgboost跑起来也更快,因为采用了并行计算、块处理、稀疏矩阵处理技术等等。
xgboost是从决策树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决策树 $\longrightarrow$ 对样本重抽样,然后多个树平均 $\longrightarrow$ Tree bagging
Tree bagging $\longrightarrow$ 再同时对特征进行随机挑选 $\longrightarrow$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 $\longrightarrow$ 对随机森林中的树进行加权平均,而非简单平均$\longrightarrow$ Boosing (Adaboost, GradientBoost)
boosting $\longrightarrow$ 对boosting中的树进行正则化 $\longrightarrow$ xgboosting
从这条线一路发展,就能看出为什么xgboost的优势了。
- 传统GBDT以CART作为基分类器,xgboost还支持线性分类器,这个时候xgboost相当于带L1和L2正则化项的逻辑斯蒂回归(分类问题)或者线性回归(回归问题)。传统GBDT在优化时只用到一阶导数信息,xgboost则对代价函数进行了二阶泰勒展开,同时用到了一阶和二阶导数。顺便提一下,xgboost工具支持自定义代价函数,只要函数可一阶和二阶求导。
- xgboost在代价函数里加入了正则项,用于控制模型的复杂度。正则项里包含了树的叶子节点个数、每个叶子节点上输出的score的L2模的平方和。从Bias-variance tradeoff角度来讲,正则项降低了模型的variance,使学习出来的模型更加简单,防止过拟合,这也是xgboost优于传统GBDT的一个特性。
- Shrinkage(缩减),相当于学习速率(xgboost中的eta)。xgboost在进行完一次迭代后,会将叶子节点的权重乘上该系数,主要是为了削弱每棵树的影响,让后面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实际应用中,一般把eta设置得小一点,然后迭代次数设置得大一点。(补充:传统GBDT的实现也有学习速率)
- 列抽样(column subsampling)。xgboost借鉴了随机森林的做法,支持列抽样,不仅能降低过拟合,还能减少计算,这也是xgboost异于传统gbdt的一个特性。对缺失值的处理。对于特征的值有缺失的样本,xgboost可以自动学习出它的分裂方向。
- xgboost工具支持并行。boosting不是一种串行的结构吗?怎么并行的?注意xgboost的并行不是tree粒度的并行,xgboost也是一次迭代完才能进行下一次迭代的(第t次迭代的代价函数里包含了前面t-1次迭代的预测值)。xgboost的并行是在特征粒度上的。我们知道,决策树的学习最耗时的一个步骤就是对特征的值进行排序(因为要确定最佳分割点),xgboost在训练之前,预先对数据进行了排序,然后保存为block结构,后面的迭代中重复地使用这个结构,大大减小计算量。这个block结构也使得并行成为了可能,在进行节点的分裂时,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增益,最终选增益最大的那个特征去做分裂,那么各个特征的增益计算就可以开多线程进行。
- 可并行的近似直方图算法。树节点在进行分裂时,我们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每个分割点对应的增益,即用贪心法枚举所有可能的分割点。当数据无法一次载入内存或者在分布式情况下,贪心算法效率就会变得很低,所以xgboost还提出了一种可并行的近似直方图算法,用于高效地生成候选的分割点。
因为xgboost针对regression tree采用了dropout regularization。(详情见该论文)
1.损失函数是用泰勒展式二项逼近,也就是海森矩阵,而不是像gbdt里的就是一阶导数
2.对树的结构进行了正则化约束(regularization),防止模型过度复杂,降低了过拟合的可能性
3.节点分裂的方式不同,gbdt是用的gini系数,xgboost是经过优化推导后的
4.优化了计算过程,缩短了运行时间
推荐这篇文章:从决策树到XGBoost
Question 1000336: 剪枝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经常在决策树或者类似的模型里看到“剪枝”这个词。这个词在机器学习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Answer
剪枝(prune)是一种防止决策树模型过拟合(over-fitting)的一种手段。顾名思义,剪枝就是删去决策树中的一些树枝、树杈。
剪枝又分为两类,一个是预剪枝(pre-pruning)另一个是后剪枝(post-pruning)。
预剪枝就是在构建决策树的时候进行剪枝。通常决策树会不断生长,直到该树枝无法变得更纯(对于ID3决策树来说,就是无法使得熵更小)。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个阈值使得决策树提前终止生长。比如设定最小分叉样本数(sklearn RandomForest中的min_samples_split),当该树杈上的样本小于所设定的min_sample_splt,树就不再继续生长。
后剪枝就是在决策树在完全生长完之后,再剪去一些树枝、枝叶。方法也是类似的,我们先设定一个阈值。将某节点与其父节点合并,熵必然会增加,如果这个增加值小于这个阈值,我们最终就保留这个合并。这个过程由树叶逐渐向根部进行。
Question 1000337: k近邻算法(k-NN)怎么选k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我是用k-NN做二元分类,我也大概知道k-NN的工作原理,问题是这个k是怎么选出来的呢?
Answer
简单来说,k应该选择一个不大不小的奇数。
k太大了,会出现under-fitting。比如训练集有75个“1”,25个“0”。如果k=51,那无论测试点在哪里都会被预测为“1”。
k太小了,会出现over-fitting。如果k=1,那么测试点的标签就是离它最近的训练点的标签,如果这个训练点本身是个outlier,那这个测试点的预测结果当然就靠谱了。
k是偶数的话,会有打平的现象。比如k=10,如果一个预测点的10个近邻中5个是“1”,5个是“0”,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选偶数就是给自己添麻烦。
可以对k进行cross validation,候选的k可以是1,3,5,7,9,15,25,45。
Question 1000350: 决策树的熵是什么?怎么用熵来选分叉?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经常看到说,根据熵什么什么,然后就选了某个特征来选分叉。熵到底是怎么来的?怎么利用它来决定分叉的呢?
Answer
熵是信息不确定度的度量,做分类,最后的目标是都分对类别,所以理想中,树的最下层叶节点如果够纯,其实没有不确定性,因此熵是0,而决策树就是要找到一条熵下降最快的路径。
所以选择这一层用哪个特征来分裂最好,其实就是看哪个特征能让熵下降的最多,让信息的不确定度因为有了这个特征而减少的最多。
Question 1000352: 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怎么来的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定义成log-loss?
$$\text{log-loss}=-\frac{1}{n}\sum_{i=1}^n\left((y_i\log p_i)+(1-y_i)\log(1-p_i)\right)$$
Answer
Logistic regression的loss function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根据逻辑回归本身式子中系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推导而来的。
逻辑回归的式子是这样的
$$Pr(y_i = 1) = \frac{1}{1+e^{-(\beta_0+\beta_1x_i)}}.$$
下面我们可以写出逻辑回归中的$\beta_0$和$\beta_1$的似然函数
\begin{eqnarray*} L(\beta_0,\beta_1)&=&\prod_{i=1}^n p(Y=y_i|X=x_i)\\ &=& \prod_{i=1}^n p(x_i)^{y_i}(1-p(x_i))^{1-y_i}. \end{eqnarray*}
其中$(x_i,y_i)$表示训练集中的每一个样本点。我们对似然函数取对数,可得
$$ \log L(\beta_0,\beta_1) = \sum_{i=1}^n\left(y_i\log(p(x_i))+(1-y_i)\log(1-p(x_i))\right).$$
我们希望上式越大越好,换句话说,对于给定样本数量$n$,我们希望$-\frac{1}{n}\log L(\beta_0,\beta_1)$越小越好,这个也就是LogLoss。
$$ \text{log-loss} = - \frac{1}{n}\sum_{i=1}^n\left(y_i\log(p(x_i))+(1-y_i)\log(1-p(x_i))\right). $$
所以说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不是定义出来的,而是根据最大似然估计推导而来的。
逻辑回归是最大熵模型对应类别为两类时的特殊情况
Question 1000377: 贝叶斯网络和朴素贝叶斯有什么区别?
统计/机器学习 贝叶斯 监督式学习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般都说贝叶斯网络是概率图模型,却很少有人说朴素贝叶斯是概率图模型?
Answer
朴素贝叶斯是基于所有变量都是独立的假设。而贝叶斯网络却没有这样的假设,贝叶斯网络中允许变量之间存在关联性。
贝叶斯网络是一种经典的概率图模型,我们通常用有向无环图来表示贝叶斯网络的结构。我们用节点表示每个自变量(特征),最下面的根节点,就是我们的因变量(标签)。如果两个点之间没有边直接相连,说明这两个点所代表的变量之间是条件独立的。
因为朴素贝叶斯的前提假设是所有特征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特殊的贝叶斯网络,它的结构如下
朴素贝叶斯的图结构非常简单,不具有有向无环图的一般特性,所以通常不会去特地强调它是概率图模型。
Question 1000476: 什么时候该用LASSO,什么时候该用Ridge?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LASSO和Ridge都是正则化的手段,也都可以起到防止过拟合的效果。那么时候该用LASSO什么时候该用Ridge呢?
Answer
这两个都是正则化的手段。LASSO是基于回归系数的一范数,Ridge是基于回归系数的二范数的平方。
根据Hastie, Tibshirani, Friedman的经典教材,如果你的模型中有很多变量对模型都有些许影响,那么用Ridge;如果你的模型中只有少量变量对模型很大影响,那么用LASSO。LASSO可以使得很多变量的系数为0(相当于降维),但是Ridge却不能。
因为Ridge计算起来更快,所以当数据量特别大的时候,更倾向于用Ridge。
最万能的方法是用LASSO和Ridge都试一试,比较两者Cross Validation的结果。
最后补充一下,你也可以尝试一下两者的混合,Elastic Net。
你可以用elastic net, 多了一个超参,但是结合了both ridge and LASSO
Question 1000481: 逻辑回归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逻辑回归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和普通的线性回归的前提假设一样吗?
Answer
Logistic Regression的前提要求相对比较少。
相对于线性回归的线性、独立性、正态性、等方差性(具体看这里),这里我们只需要线性和独立性。
独立性:error必须是独立的
线性:自变量和logit函数是线性关系。
还有一个比较显然的前提假设,target variable应该服从伯努利分布。
Question 1000508: logloss的取值范围是多少?一般好的分类器能达到多少?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我在做一个二元分类器,我现在的logloss是1.1左右。
logloss是可以大于1的吗?它的正常范围应该是多少?一般多小的logloss算是好的分类器?
Answer
$logloss$可以大于1,但是对于二元分类来说,大于1说明这个模型是比较糟糕。
回顾一下$logloss$的公式
$$logloss=−\sum_{i=1}^n\left(\frac{y_i}{n}\text{log}(p_i)+\frac{1−y_i}{n}\text{log}(1−p_i)\right)$$
其中$n$是测试样本的个数,$p_i$为预测第$i$个样本为阳性的概率,$y_i$表示第$i$个预测样本的真实标签(1代表阳性,-1代表阴性)。
我一开始就说了大于1的logloss是很差的。我在Gakki下面留言说0.8依然很差。我凭什么这么说?
假如我们现在有个训练集,100万个数据点,其中10万个为阳性,那么总体上每个样本为1的概率可近似认为是0.1。通常来说,测试集的分布是非常接近于训练集的,那么测试集中大概有10%的样本为阳性。如果我们预测测试集中每个样本为1的概率都为0.1,那么logloss会是多少呢?
$$logloss=−\left(0.1\text{log}(0.1)+0.9\text{log}(1−0.1)\right)\approx 0.325$$
假如总体分布是每个样本以$p$的概率为阳性,我们预测每个样本为阳性的概率都为$p$,也就是$p_i=p$,那么$logloss$是多少呢?
很显然
$$logloss=-p\log (p) - (1-p) \log(1-p)$$
若$p=0.1$,$logloss = 0.325$
若$p=0.2$,$logloss = 0.500$
若$p=0.3$,$logloss = 0.611$
若$p=0.4$,$logloss = 0.673$
若$p=0.5$,$logloss = 0.693$
若$p=0.6$,$logloss = 0.673$
若$p=0.7$,$logloss = 0.611$
若$p=0.8$,$logloss = 0.500$
若$p=0.9$,$logloss = 0.325$
所以最差的情况就是,样本正好是一半阳性一半阴性,此时你按照上面方面预测(乱猜)出的logloss是0.693。
换句话说,只要loglss是在0.693以上,就基本说明了模型是失败的。
先搞清楚logloss的定义
$$\text{logloss}=-\frac{1}{n}\sum_{i=1}^n y_i\log(p_i)+(1-y_i)\log(1-p_i),$$
其中$n$是测试数据的个数,$y_i$是第$i$条记录的真实值(0或者1),$p_i$是你预测的第$i$条记录是1的概率。
很明显$\text{logloss}$的取值范围是$[0,+\infty)$。试想一下,有个记录的真实是1,但是你预测它是1的概率为0,$-\log 0$就是正无穷,你的$\text{logloss}$就是正无穷大。
所以你得到1.1是可能发生的。
LogLoss是越小越好,至于多小是好,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个要根据实际问题来看。我参加过两个用LogLoss做标准的比赛,一个比赛的第一名是0.01左右,另外一个是0.4左右。用其他数据的LogLoss作为自己模型的标准,参考意义不大。
cross entropy 的定义
$$H(p,q)=-\sum_{y=(0,1)}p(y)\log q(\hat{y}=y)$$
$$=H(p)+D_{KL}(p||q)$$
$$=-\sum_{y=(0,1)}p(y)\log p(y)+D_{KL}(p||q)$$
其中$y$是真实输出标签,$\hat{y}$是预测输出标签,$p(y)$是$y$的概率密度函数(pdf),$q(\hat{y})$是预测的$\hat{y}$的pdf。cross entropy分两部分:
1. $H(p)$是真实标签$y$的熵,表示其$y$的分散程度,对于训练数据是一个常数,只和数据有关,和预测模型无关。
2.$D_{KL}(p||q)$是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表示真实和预测的pdf之间的匹配程度。这才能衡量预测模型是否好。$D_{KL}(p||q)=0$表示$p$和$q$完全匹配。
需要注意$H(p_i,q_i)$只是第i个数据点的cross entropy。我们求的是所有训练数据点cross entropy的和。
$$J(w)=\frac{1}{N}\sum_{i=1}^{N}H(p_i,q_i)$$
$$=-\frac{1}{N}\sum_{i=1}^{N}(y_i\log (\hat{y_i})+(1-y_i)\log (1-\hat{y_i})))$$
如果是logistic regression, $\hat{y_i}=g(w^Tx_i)=1/(1+e^{-w^Tx_i})$。
相似我们可以得到所有训练数据的entropy和
$$H(y)=-\frac{1}{N}\sum_{i=1}^{N}(y_i\log (y_i)+(1-y_i)\log (1-y_i)))$$
而$D_{KL}(w)=J(w)-H(y)$才是表示预测模型好坏的指标。比如平衡过的数据,$y_i=0.5$,则$H(y)=-\frac{1}{N}*N*2*0.5\log 0.5=-log 0.5=0.693$,我们得到的logloss需要$-0.693$。
结论:
1.如果数据相同,可以直接比logloss。
2.如果数据不同,需要减去$H(y)$才能比较$D_{KL}(w)$。
3.或者比较normalized cross entropy$\dfrac{J(w)}{H(y)}$
我之前有过0.8的loglss,仅供参考
Question 1000546: xgboost是怎么做到regularization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XGB比GBDT好主要就是因为增加了regularization,防止过拟合。
这个regularization是怎么加上去的?对LASSO或者Ridge,我们知道可以加在回归系数上面。但是决策树又没有系数之类的,这个regularization是怎么加的?加在哪儿的?
谢谢各位!
Answer
xgboost的目标函数是损失函数+惩罚项。从下面的式子可以看出,树越复杂,惩罚越重。
树的复杂度定义如下。
叶节点的数量和叶节点的得分越高,树就越复杂。
红魔鲁尼 大神,你好。看到你在比赛《公共自行车使用量预测》拿到了第三,很是厉害!想看一下你的模型,来学习一下。我现在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联系你。所以只能这样了。我的邮箱是xuan619@sina.com 麻烦了红神来联系我了!万分感谢!
Question 1000548: 多分类问题有没有类似LogLoss的模型评判标准?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损失函数LogLoss是用于二元分类的,多分类问题有没有类似LogLoss的评判方法?
Answer
有的。Multi-classification的问题可以用Multi-LogLoss
$$\text{Multi-LogLoss}=-\frac{1}{n}\sum_{i=1}^n\sum_{j=1}^m y_{i,j}\log (p_{i,j}).$$
其中$n$是预测样本的个数
$m$是class的数量
$y_{i,j}$是真实的分类,如果第$i$个样本属于第$j$个class,那么$y_{i,j}=1$
$\log$是自然对数
$p_{i,j}$是模型预测出来第$i$个样本属于第$j$个class的概率
Question 1000563: Hamming Loss汉明损失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Hamming Loss汉明损失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Answer
Hamming Loss是用来计算多标签分类(Multi-label classification)模型精度的。
$$\text{HammingLoss}=\frac{1}{N}\sum_{i=1}^N\frac{\text{XOR}(Y_{i,j}, P_{i,j})}{L}$$
$N$是样本的数量,$L$是标签的个数,$Y_{i,j}$是第$i$个预测结果中第$j$个分量的真实值,$P_{i,j}$是第$i$个预测结果中第$j$个分量的预测值,$\text{XOR}$是抑或,$\text{XOR}(0,1)=\text{XOR}(1,0)=1$,$\text{XOR}(0,0)=\text{XOR}(1,1)=0$。
例子:三个样本
$$Y_{1}=(0,1,1,1,0), P_{1}=(1,1,1,0,0)$$
$$Y_{2}=(1,0,0,1,1), P_{2}=(1,0,0,0,1)$$
$$Y_{3}=(1,1,0,0,0), P_{3}=(1,0,1,0,1)$$
$$\text{HammingLoss}=\frac{1}{3}\times\frac{2+1+3}{5}=0.4$$
Question 1000569: Ridge,Lasso,ElasticNet的目标函数分别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Ridge,Lasso,ElasticNet的目标函数分别是什么?我知道Ridge是1范数,Lasso是2范数,ElasticNet是1,2范数混合。
目标函数具体是什么形式的?
Answer
你说反了,LASSO是$L_1$范数,Ridge才是$L_2$范数,ElasticNet是同时用了$L_1,L_2$范数。
对于linear regression: $Y= X\beta$,(默认$Y$和$X$都是中心化的)。
LASSO的目标函数
$$\min_{\beta}\frac{1}{N}\sum_{i=1}^n\left(y_i-x_i\beta \right)^2+\lambda\|\beta\|_1 $$
其中$x_i\beta$是预测值,$y_i$是真值,$\lambda\|\beta\|_1$是LASSO的惩罚项。
Ridge的目标函数
$$\min_{\beta}\frac{1}{N}\sum_{i=1}^n\left(y_i-x_i\beta x\right)^2+\lambda\|\beta\|^2_2 $$
其中$\lambda\|\beta\|_2^2$是Ridge的惩罚项。
Elastic Net的目标函数
$$\min_{\beta}\frac{1}{N}\sum_{i=1}^n\left(y_i-\beta x_i\right)^2+\lambda_1\|\beta\|_1+\lambda_2\|\beta\|^2_2 $$
其中$\lambda_1\|\beta\|_1+\lambda_2\|\beta\|_2^2$是ElasticNet的惩罚项。
对于logistic regression: $\text{logit}(p)= X\beta$,(截距被包含在$\beta$中)。
LASSO的目标函数
$$\min_{\beta}\text{LogLoss}(y, p)+\lambda\|\beta\|_1 $$
其中$y$是真实值,$p$是预测的概率,$\lambda\|\beta\|_1$是LASSO的惩罚项。
Ridge的目标函数
$$\min_{\beta}\text{LogLoss}(y, p)+\lambda\|\beta\|^2_2 $$
其中$y$是真实值,$p$是预测的概率$\lambda\|\beta\|_2^2$是Ridge的惩罚项。
Elastic Net的目标函数
$$\min_{\beta}\text{LogLoss}(y, p)+\lambda_1\|\beta\|_1+\lambda_2\|\beta\|^2_2 $$
其中$y$是真实值,$p$是预测的概率,$\lambda_1\|\beta\|_1+\lambda_2\|\beta\|_2^2$是ElasticNet的惩罚项。
Question 1000579: Random Forest和Tree Bagging什么区别?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Tree Bagging什么区别?
Answer
为了方便叙述,假设有N个样本,P个特征。
Tree Bagging是Decision Tree的改良。
对这N个样本有放回的抽样,抽出N个样本作为新的训练集,训练出一个决策树。如此重复m次,得到m个不同的训练集,从而有m个不同的决策树,最后对这m个决策树预测模型取均值。这就是Tree Bagging。
Random Forest是Tree Bagging的改良。
对这N个样本有放回的抽样,抽出N个样本作为新的训练集,从P个特征中(无放回)地取出p个特征,训练出一个决策树。如此重复m次,得到m个不同的训练集(特征也不同),从而有m个不同的决策树,最后对这m个决策树预测模型取均值。这就是Random Forest。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唯一的区别就是Random Forest不仅随机选择了样本,也随机地选择了一些特征。至于p的值是多少,这个可以通过Cross Validation来选择。
简单地说,Tree bagging用了全部特征,RandomForest随机选择了部分特征
Question 1000597: 什么是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我看了百度百科的词条,看完更混淆了。能否讲讲什么是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呢?最好有例子,谢谢!
才开始学习机器学习,我知道这个问题很基本,见谅见谅。
Answer
混淆矩阵是用来总结一个分类器结果的矩阵。对于k元分类,其实它就是一个k x k的表格,用来记录分类器的预测结果。
对于最常见的二元分类来说,它的混淆矩阵是2乘2的,如下
TP = True Postive = 真阳性; FP = False Positive = 假阳性
FN = False Negative = 假阴性; TN = True Negative = 真阴性
你要的例子来了。。。比如我们一个模型对15个样本进行预测,然后结果如下。
预测值: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0 1
真实值: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0
这个就是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中的这四个数值,经常被用来定义其他一些度量。
准确度(Accuracy) = (TP+TN) / (TP+TN+FN+TN)
在上面的例子中,准确度 = (5+4) / 15 = 0.6
精度(precision, 或者PPV,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 TP / (TP + FP)
在上面的例子中,精度 = 5 / (5+4) = 0.556
召回(recall, 或者敏感度,sensitivity,真阳性率,TPR,True Positive Rate) = TP / (TP + FN)
在上面的例子中,召回 = 5 / (5+2) = 0.714
特异度(specificity,或者真阴性率,TNR,True Negative Rate) = TN / (TN + FP)
在上面的例子中,特异度 = 4 / (4+2) = 0.667
F1-值(F1-score) = 2*TP / (2*TP+FP+FN)
在上面的例子中,F1-值 = 2*5 / (2*5+4+2) = 0.625
至于多元分类的混淆矩阵,可以查看我回答的这个问题多元分类的混淆矩阵是什么
Question 1000605: 怎么理解surrogate loss function代理损失函数?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怎么理解surrogate loss function代理损失函数?
Answer
Surrogate loss function,中文可以译为代理损失函数。当原本的loss function不便计算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使用surrogate loss function。
在二元分类问题中,假如我们有$n$个训练样本$\{(X_1,y_1),(X_2,y_2),\cdots,(X_n,y_n)\}$,其中$y_i\in\{0,1\}$。为了量化一个模型的好坏,我们通常使用一些损失函数,损失函数越小,模型越好。最常用的损失函数就是零一损失函数$l(\hat y,y)$。
$$l(y, \hat y)=\sum_{i=1}^m\chi(y_i\neq\hat y_i).$$
比如说,测试集里有$5$个数据点,真实分类为$y=(1,1,1,-1,-1)$,预测分类为$\hat y =(1,-1,1,1,-1)$。那么
$$l(y, \hat y)=0+1+0+1+0=2.$$
对于一个loss function$l$,我们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个最优的分类器$h$,使得这个分类器在测试样本上的期望损失最小。数学式子表达是
$$\min_{h}\mathbb{E}_{X\times y}[l(y, h(X))].$$
理论上,我们是可以直接对上式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分类器$h$。然而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不可行)。其一是因为$X\times y$的概率分布是未知的,所以计算loss的期望是不可行的。另外一个难处是这个期望值很难进行优化,因为这个loss function是非连续的,这个优化问题本质是NP-Hard的。举个例子来说,假定$X\in\mathbb{R}^2$,我们希望找一个线性分类器
$$h(X)=\begin{cases}1, ~Xw\geq 0\\ -1, ~Xw<0 \end{cases}$$
使得loss的期望最小化。所以我们也就是求解$w=(w_1, w_2)^T$。关于$w_1,w_2$以及loss的图像大致如下,
这个函数显然是非连续的。我们常用的优化方法,比如梯度下降,对此都失效了。正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一个与零一损失相接近的函数,作为零一损失的替身。这个替身我们就称作surrogate loss function代理损失函数。为了计算的便利,这个函数通常是凸函数。例如逻辑回归的loss function,$\log(1+e^{-yXw})$,就是光滑可导的,更容易被求解。
最后补充几句。当我们把原来的零一损失函数替代为其他损失函数的时候,我们自然会问,当我们对代理损失函数进行优化的时候,原来的零一损失是否也被最小化了?它们的差距是多少呢?如果最优化代理损失函数的同时我们也最优化了原本的损失函数,我们就称校对性(calibration)或者一致性(consistency)。这个性质与我们所选择的代理损失函数相关。一个重要的定理是,如果代理损失函数是凸函数,并且在0点可导,其导数小于0,那么它一定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选择凸函数作为我们的loss function的原因之一。
下图是零一损失函数与logloss,hinge loss,squared hinge loss以及modified Huber loss的联系。
我的回答主要是参考(翻译)了这篇文章。
高代兄已经说得很多了。我补充一下。Surrogate loss function远比我们想象得重要。
当我们进行分类任务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常常是分错样本越少越好,也就是零一损失。
但是零一损失很难计算。我们就寻找一些可以进行计算的损失函数来替代零一损失。也就是说我们把原来的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近似的优化问题。不同的surrogate loss function对应着不同的优化问题,就有着不同的优化目标和优化方法,也就从本质上定义了不同类型的分类器。
当我们用hinge loss做surrogate loss function去找一个线性分类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是用的SVM。当我们用logloss作为surrogate loss function去求解一个线性分类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模型就是LogisticsRegression。
Question 1000630: 随机森林如何调参?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我知道是通过交叉验证来比较不同参数下模型的好坏,但是有没有大致的调参的方向?哪些参数尤其重要?
Answer
树的数量m:m越大越好,但是太大会影响训练速度。
树的最大深度d:d越大,越容易过拟合;越小,越容易欠拟合。如果d没有上限,那么每棵树都会是一棵完整的决策树,设置了d,相当于给树进行了剪枝。
特征数量f:假设数据集一共有p个特征,树的每次分叉会随机使用f个特征,f一般设定为sqrt(p),但是也可以设定为任意数值。f越大,每棵树越像,为了增加多样性,f一般不会接近p。除了设置为固定值外,也通常可以设定为0.3*p,0.5*p等。
叶节点最小样本数量s:当某个节点上的样本数量小于s时,树就停止生长,s越小,单个决策树越容易过拟合。设置一个较大的s,也有剪枝的作用,s=5,10,50,都很常见。
不同的数据集可能有不同的最佳参数,有的最佳参数也许也很反常。但是归根结底,利用交叉验证来调整参数,选择最佳的参数组合才是最可靠的随机森林调参方法。
----更新----
上文根据Zealing的指正,已经修改。
对@数据痴汉 提到的这几个参数进行grid search,然后对比cross validation之后的结果。
也可以参考xgb调参的方法
Question 1000675: 在分类问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特征的重要性?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在分类问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特征的重要性?重要性的意思就是对模型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帮助。
谢谢!
Answer
我知道的有三个思路。
一、通过随机森林,获取每个特征的importance,这个一般在python或者r里都是可以直接得到的数值。相似的gradient boosted trees或者xgboost也都有这样的importance。
二、单个特征。用单个特征建立分类器(比如,决策树,或者逻辑回归),哪个特征的模型越好,说明这个特征越重要。
三、向后选择。先用全部特征建立个分类器,然后把某个特征去掉,再做一个分类器,两个分类器表现的差值,就可以看作是这个特征的重要性。差值越大,说明越重要。
对于逻辑回归分类器的话,就是看每个变量的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越重要。
(变量需要标准化)
Question 1000689: 决策树可以做多元分类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我的类别有1,2,3,4,一共四种,决策树可以用来做这种多元分类吗?
Answer
当然可以的。python的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就可以直接用来做多元分类。因为它是基于C4.5算法的。C4.5又是基于Gini不纯度的。Gini不纯度也是可以用来描述多元分类的。所以没毛病!
Question 1000740: 线性回归的bagging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我们经常看到Tree bagging,因为它是决策树的改良。
那我可以对线性回归bagging吗?降低它的预测方差,提高稳定性?
Answer
你可以对线性回归模型进行Bagging,但是毫无意义。
决策树需要做bagging,是因为它的预测bias小,variance大,所以可以通过bagging降低variance。
线性回归则是完全相反,bias大,variance非常小。从这个角度看,bagging并不能够改善什么。最重要的是,bagging对线性回归并不起作用。因为bagging会对多个单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加和求平均,多个线性方程的平均,依然是个线性方程。所以当对很多线性回归模型求平均之后,最终得到模型的变量系数的还是你最初的线性方程的系数。
线性回归的bagging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广义线性模型,比如逻辑回归,bagging却是有意义的。我们不是bagging logit(p),而是bagging最终的p。
Question 1000764: 欠采样后概率还原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我有个非平衡的二元分类问题,0和1的比例是1比7左右。因为数据量不少,所以我对1进行了欠采样,随机取了1/7的1。
欠采样之后,0和1的比例基本上就是1:1了。问题是,根据这个样本进行训练的模型,作用在测试集上,测试集的概率都偏大了,按道理概率的平均值是0.125,结果是0.5。这个应该是和欠采样有关的。
有什么办法对这个进行修正吗?
Answer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回答,我来说说吧。
假设负样本非常多,正样本非常少。于是我们训练时保留了全部的正样本,但是对负样本进行了欠采样,比如说我们只用了$\beta$比例的负样本,$0\lt \beta\lt 1$。假设$X$样本在欠采样之后,被预测为正样本的概率为$p_s$,那么修正后的概率为
$$p=\frac{p_s\beta}{p_s\beta-p_s+1}$$
比如说,原来正负比例为1:10,欠采样的$\beta$为0.2,也就是说20%的负样本被选中。欠采样之后,正负比例为1:2,样本$X$被预测为正的概率为$p_s=0.5$,那么
$$p=\frac{p_s\beta}{p_s\beta-p_s+1}=\frac{0.5\cdot 0.2}{0.5\cdot 0.2-0.5+1}\approx 0.183$$
参考文献:
Calibrating Probability with Undersampling for Unbalanced Classification. A.D. Pozzolo, et al.
令$X$为输入数据,$Y$为原始标签,$Y'$为数据平衡(subsample/oversample)后的标签,$P(X|Y)$为模型得到的释然函数,$P(Y)$为0/1类概率的先验知识。默认释然函数在数据平衡前后是一致的,$P(X|Y)=P(X|Y')$
根据贝叶斯, $P(Y|X)=\dfrac{P(X|Y)P(Y)}{P(X)} =P(X|Y)P(Y)\frac{1}{Z}$,这里$P(X)=Z$是一常数,一般忽略。
做完数据平衡后, $P(Y'=1)=P(Y'=0)=0.5$,模型输出(比如logistic regression)为标签1的概率$p_s$
$$p_s=P(Y'=1|X)=P(X|Y'=1)P(Y'=1)$$。
做完数据平衡前$P(Y=1)/P(Y=0)=\beta$,假设标签1的样本更少,$\beta \in [0,1)$。我们想要知道的原始数据得到的为标签0/1的概率$p_0,p_1$
$$p_1=P(Y=1|X)=P(X|Y=1)P(Y=1)=\dfrac{P(Y'=1|X)}{P(Y'=1)}P(Y=1)=2p_sP(Y=1)$$
$$p_0=P(Y=0|X)=P(X|Y=0)P(Y=0)=\dfrac{1-P(Y'=1|X)}{P(Y'=0)}P(Y=0)=2(1-p_s)P(Y=0)$$
对上面两式做归一化,得原始标签为1的概率
$$p=\dfrac{p_1}{p_1+p_0}$$
$$=\dfrac{2p_sP(Y=1)}{2p_sP(Y=1)+2(1-p_s)P(Y=0)}$$
$$=\dfrac{p_s\beta}{p_s\beta+1-p_s}$$
结论:关键的思想是释然函数只和模型相关,和数据无关。对数据subsample或oversample,只会影响先验概率$P(Y)$。以释然函数为桥,通过平衡后的后验概率$p_s$得到释然函数$P(Y=1|X)$,然后由释然函数再得平衡前的后验概率$p$。
这里对这种先数据平衡再对后验概率做修正的方法提出疑问。结论是用SVM更好。
这个总结提到,如果用logistic regression。有两种方法。
1.Bias Correction method
2.Penalize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Firth method
Question 1000765: Extra Tree算法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有人了解Extra Tree算法吗?这个算法和普通的Decision Tree有什么区别?
Answer
ExtRa Trees是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的缩写,意思就是极度随机树。这是一种组合方法,与其说像决策树,实际上它更像随机森林。
与随机森林的相同点:1. bootstrap了样本。2. 随机选取了部分特征,来构造一个棵树。
我们知道随机森林是由很多个随机的决策树组成的,extra trees比随机森林更随机。
与随机森林的不同点:每棵决策树选择划分点的方式不同。对于普通决策树,每个特征都是根据某个标准(信息增益或者gini不纯)去进行划分,比如说一个数值特征的取值范围是0到100,当我们把这个特征划分为0-45,45-100的时候,效果最佳(从信息增益或者gini不纯的角度),决策树就会将45作为划分点;然后再按照某个标准来选择特征。而对于extra trees中的决策树,划分点的选择更为随机,比如一个数值特征的取值范围是0到100,我们随机选择一个0到100的数值作为划分点;然后再按照评判标准选择一个特征。
Question 1000768: 精度召回precision recall auc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损失函数二元分类问题中的精度召回precision recall auc是什么?
Answer
背景知识是你要知道精度和召回的定义。
比如有100个测试样本,根据你的模型,你得到了这100个点是被分为标签1的概率$y_1,y_2,\cdots,y_{100}$。
下面我们需要阈值$t$,把概率转化为标签。
显然,一个$t$的取值,对应着一组(精度,召回)。我们遍历$t$所有的取值,$0,y_1,y_2,\cdots,y_{99},y_{100},1$,我们就得到了102组(精度,召回)。
以召回为X轴,精度为Y轴,我们就可以在XOY坐标系中标出102个坐标点,把这102个点连成线,这个折线就称为精度召回曲线。曲线与坐标轴围城的面积就是精度-召回AUC。AUC越接近1,说明模型越好。
Question 1000779: Jaccard相似或者Jaccard距离是怎么计算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推荐系统Jaccard相似或者Jaccard距离是怎么计算的?
Answer
不同于余弦相似,Jaccard相似是用来度量两个集合的相似的程度的。对于集合$A$和$B$,它们的Jaccard相似是
$$J_{A,B}=\frac{|A\cap B|}{|A\cup B|}.$$
$|S|$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个数。Jaccard距离就是$1-J_{A,B}$。
比如集合$A=\{a,b,c,d,e\}$,$B=\{b,c,f\}$,
$$J_{A,B}=\frac{|A\cap B|}{|A\cup B|}=\frac{2}{6}=0.3333$$
当然也可以用在无限的集合上面,用长度或者面积表示集合大小。比如有两个0.95置信区间$A=(0.8,2.5)$和$B=(1.5,4)$,
$$J_{A,B}=\frac{|A\cap B|}{|A\cup B|}=\frac{1}{3.2}=0.3125$$
也可以用在两个二进制向量上,第$k$个分量是$1$就表示这个集合中含有元素$k$。比如$A=(1,0,0,1,1,1,1)$和$B=(1,1,0,0,0,1,1)$,
$$J_{A,B}=\frac{|A\cap B|}{|A\cup B|}=\frac{3}{6}=0.5$$
Question 1000813: 关于朴素贝叶斯特征工程、特征选择的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贝叶斯 监督式学习 数据降维 特征选择我想用朴素贝叶斯做二元分类,大概有200个特征。对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有什么好的特征选择的方法或者特征工程的方法?
Answer
关于特征筛选
首先建议做成对的相关系数计算,如果这一对特征的相关系数大于某个阈值,就删除其中一个。正如另外一个答案讲的,朴素贝叶斯需要特征独立性假设。
其次还可以考虑backward stepwise特征选择,一开始用全部特征,然后去遍历每个特征,选一个最差的特征删掉,然后反复进行,直到保留适当数量的特征。这个要根据你的评价metric来决定的。
关于特征工程
数值变量应该进行离散化处理。
此外还要考虑到零概率的特征,这个要做laplace平滑。
你有200个特征,其实根本就不适合用naive bayes。因为naive bayes要求特征是独立的,你有这么多特征,怎么可能都是独立的。
建议你换个方法。
如果非要用naive bayes,那你先用pca降维吧
Question 1000822: 回归树是以什么标准来选特征的?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 损失函数对于决策树(分类问题),我们可以用熵或者增益率来选特征。那么对于回归树(回归问题),我们用什么标准来选择特征呢?
Answer
根据自己定义的loss function来选特征,可以是RMSE,也可以MAE。
哪个特征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这棵树的loss,就选哪个特征。这个是和普通的分类决策树一个道理。
Question 1000856: 多元分类的roc auc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二元分类我们可以用roc auc作为分类器的评判标准,不知道有没有类似roc auc的评价标准可以用于评价一个多元分类器的好坏?
Answer
ROC AUC是可以拓展到多元分类问题上。常见有两种拓展思路。
一个是Peter Flach的体积法。因为二元分类是AUC面积,三元很自然就是某个曲面下的体积,也就是Volumn under Surface。更多元就到了更高维空间。具体可以参考这个。
第二种思路是更实际的方法,one-vs-rest。比如说是四元分类(A,B,C,D)问题,把A看作一类,BCD合起来看成一类,然后对预测结果做正常的二元ROC AUC;下面把B看作一类,ACD合起来看成一类,再得到一个ROC AUC。以此类推,所以k元分类问题就可以得到k个ROC AUC。把这k个数值取均值就可以得到这个多元分类的ROC AUC。
Question 1000868: xgboost怎么调参?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xgboost怎么调参?怎么对参数进行优化?
谢谢!
Answer
我以python里XGBClassifier为例
首先,要确定哪些参数要调,以下是比较重要和常用的参数。
max_depth: 每棵树的最大深度。太小会欠拟合,太大过拟合。正常值是3到10。
learning_rate: 学习率,也就是梯度下降法中的步长。太小的话,训练速度太慢,而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点。通常是0.0001到0.1之间。
n_estimators: 树的个数。并非越多越好,通常是50到1000之间。
colsample_bytree: 训练每个树时用的特征的数量。1表示使用全部特征,0.5表示使用一半的特征。
subsample: 训练每个树时用的样本的数量。与上述类似,1表示使用全部样本,0.5表示使用一半的样本。
reg_alpha: L1正则化的权重。用来防止过拟合。一般是0到1之间。
reg_lambda: L2正则化的权重。用来防止过拟合。一般是0到1之间。
min_child_weight: 每个子节点所需要的样本的数量(加权的数量)。若把它设置为大于1的数值,可以起到剪枝的效果,防止过拟合。
以上只是作为参考,通常我们只对其中的少数几个进行调参,模型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就是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最常用的是Grid Search。
比如说我们要优化max_depth和learning_rate。max_depth的候选取值为[3, 4, 5, 6, 7],learning_rate候选取值为[0.0001, 0.001, 0.01, 0.1]。那么我们就需要尝试这两个参数所有的可能的组合(共5*4=20个不同的组合)。通过交叉验证,我们可以得到每个组合的预测评价结果,最后从这20个组合中选择最优的组合。
Grid Search的想法简单易行,但是缺陷就是当我们需要对很多参量进行优化时,我们需要遍历太多的组合,非常耗时。比如说我们有5个参量需要优化,每个参量又有5个候选值,那么就一共有5*5*5*5*5=3125种不同的组合需要尝试,非常耗时。
另外一个常用的方法Random Search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Random Search是从所有的组合中随机选出k种组合,进行交叉验证,比较它们的表现,从中选出最佳的。虽然Random Search的结果不如Grid Search,但是Random Search通常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了与Grid Search相媲美的优化结果。所以实际调参中,特别是高维调参中,Random Search更为实用。
除了别人上面已经提到的GridSearch和RandomSearch,我再说个稍微邪门一点的方法。
用RandomForest,对,就是它!
第一步:
和GridSearch或者RandomSearch一样,用很多点,得到模型结果。
那些点就是特征,模型结果就是label。
第二步:
随机产生很多点,但这些点你并不知道模型结果。这就是关键了,你可以用第一步得到的结果作为训练集,然后来预测这些随机点的预测结果。
第三步:
挑个最好的点。
--------------蜜汁分界线----------
更新:
这个方法有点诡异,如果你未曾听过,就当看个新鲜。若是你觉得无靠谱,就当一笑话。
xgb调参的黄金搭档
learning_rate = 0.05
max_depth = 6
n_estimators = 500
其他保留默认值就行
我一般初始设置是这样
learning_rate: 0.01
n_estimators: 200
max_depth: 3
subsample: 0.8
colsample_bytree: 1
gamma: 1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learning_rate和max_depth。
learning_rate一般在0.01到0.2之间,max_depth一般是3起步,一个一个往上加
用cross validation
Question 1000876: 决策树、随机森林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数据中是不能有多重共线性的。我想知道如果使用决策树或者随机森林或者其他一些基于树的模型,数据中的多重共线性的现象对模型有没有什么影响?
谢谢!
Answer
同意@waccam 说的。随机森林的预测能力不受多重共线性影响。
但是数据的解释性会被多重共线性影响。随机森林可以返回特征的重要性(importantce),当有多重共线性时,importance会被影响。一些具体多重共线性的特征的重要性会被相互抵消,从而影响我们解释和理解特征。
比如说,特征A和B完全一样,我们在用随机森林时,它们的重要性应该非常接近(考虑到随机性)。如果我们在训练前删除特征B,那么特征A的重要性就会翻番。这一下子就影响了我们对特征、数据的理解。
多重共线性的特征不会对决策树、随机森林的预测能力有影响。
多重共线性最极端的情况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特征,特征A和特征B。当特征A被使用之后,决策树不会再选择使用特征B,因为特征B并没有增加新的有效信息。同理,如何决策树先选择了使用特征B,那么特征A也不会再被使用。
所以基于树的模型不会收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Question 1000881: 二元分类什么时候用LogLoss、什么时候用ROC AUC?如何选择?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LogLoss和ROC AUC都是二元分类的metric,什么时候用LogLoss,什么用ROC AUC呢?
Answer
一般来说非平衡的情况下用AUC更适合。
如果是平衡的分类问题,那么AUC和LogLoss都可以。
Question 1000889: 决策树模型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防止过拟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如题
Answer
决策树模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 训练过程比较简单,也就是在实际使用中比较好实现。
- 在对一个新的样本进行预测时,时间复杂度是 O(k),这个k是树的深度,也就是树有多少层。因此决策树的预测过程的非常快速而简单。
- 决策树在训练过程中也能算出每个特征(feature)的重要程度。
- 想比于其它分类算法,比如SVM和逻辑回归,决策树更能简单地应用到多元分类的问题上。
- 如不加限制,决策树模型很容易出现过拟合(overfitting)。
针对决策树模型容易过拟合的特点,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性质来进行控制。
- 树的深度,也就是树有多少层。
- 一个节点能被继续拆分出子节点所需要的包含最少的样本个数。
- 最底层节点所需要包含的最少样本个数。
以上三个决策树都相当于它的超参数(hyper-parameter), 也就是我们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去调整的。但是如果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它能够已集成(ensemble) 的方法解决过拟合的问题,因此可以作为实际应用的决策树的很好的替代算法。
Question 1000895: Gradient tree boosting和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Answer
随机森林属于平行集成(parallel ensemble), 也就是同时训练若干个决策树模型,希望它们尽量地相互独立,然后对所有的决策树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
Gradient Tree Boosting属于连续集成(consecutive ensemble),也就是有顺序地训练若干的决策树模型。其大致过程如下。首先训练出一个决策树模型,接着再训练一个决策树,而这个新的决策树的目标变量(也就是想要预测的值)是前面所有决策树的预测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residual)。也就是Gradient Tree Boosting是一个连续累加的过程。
Question 1000903: 用神经网络做二元分类,输出层用Sigmoid还是Softmax?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我用神经网络做二元分类,在最后的输出层的地方,output的函数应该用什么?
用Sigmoid还是Softmax?哪个好?
谢谢!
Answer
本质上说它们是一个东西,所以没有所谓的谁好谁坏。
Softmax是广义的Sigmoid,因为Sigmoid只能做二元分类。Softmax是可以做多元分类。二元的Softmax其实就退化成了Sigmoid。
对于二元分类Softmax和Sigmoid在数学上相似,但是在数值计算(numerical)上有点差别。
对于Softmax,
$P(y=1|X)=\frac {e^{X^Tw_1}} {e^{X^Tw_0}+e^{X^Tw_1}}$,
$X$是全连接层输入,$w$是全连接层参数,$X^Tw_k$是logits,全连接层输出。当$X^Tw_1=$inf,输出$P$=inf/inf=Nan;当$X^Tw_1=$-inf,$X^Tw_0=$-inf,输出$P$=0/0,会报错float division by zero。
对于Sigmoid,
$P(y=1|X)=\frac {e^{X^Tw_1}} {e^{X^Tw_0}+e^{X^Tw_1}}$
$=\frac {e^{X^Tw_1}/e^{X^Tw_1}} {(e^{X^Tw_0}+e^{X^Tw_1})/e^{X^Tw_1}}$
$=\frac {1} {e^{X^T(w_0-w_1)}+1}$
$=\frac {1} {e^{X^T\Delta w}+1}$
当$X^T\Delta w$为inf/-inf时,输出$P$为0/1。
Softma需要学习两组$w_0,w_1$,而Sigmoid只需要学一组$\Delta w$。所以最好用一位输出的Sigmoid。
虽说它们似乎是等价的,不过感觉sigmoid更常用,更保险一点吧
Question 1000940: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支持向量机(SVM)各有什么优劣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在不考虑具体数据的情况下,这两种算法各有什么优劣或者特点。
Answer
在实际运用中,我个人认为随机森林比支持向量机更加实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随机森林更适用于多元分类。如果用支持向量机处理多元分类的问题,则需要one vs rest的框架。而这种框架通常要消耗更多的内存。
- 随机森林算法可以输入每个特征的重要程度。
- 支持向量机的训练过程通常比较费时,尤其是在实用了非线性的核(kernel)的情况下
Question 1000969: 二元分类问题中经常提到的TP,TN,FN,FP都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二元分类问题中经常提到的TP,TN,FN,FP都是什么意思?
Answer
第一个字母T和F代表true和false,是形容词。
第二个字母代表P和N阴性阳性,positive和negative,是预测结果。
所以现在翻译一下:
TP: true positive, 正确的阳性,说明预测是阳性,而且预测对了,那么实际也是正例。
TN: true negative, 正确的阴性,说明预测是阴性,而且预测对了,那么实际也是负例。
FP: false positive, 假阳性,说明预测是阳性,预测错了,所以实际是负例。
FN: false negative, 假阴性,说明预测是阴性,预测错了,所以实际是正例。
你只要记住第一个字母是形容词,就不容易搞混淆。
在二元分类中
TP:真阳性,真实值是1,预测值也是1
TN:真阴性,真实值是0,预测值也是0
FP:假阳性,真实值是0,预测值是1
FN:假阴性,真实值是1,预测值是0
其实很好记,第一个字母表示你的预测值是否正确,第二个字母表示你的预测值是什么。
Question 1000982: 在使用PCA降维时,有哪些坑?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无监督学习 数据降维 开放问题我有一个分类问题,列数很多,我试了下PCA降维,然后再训练分类器,可是结果反而差了不少。
不知道有没有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是我不小心踩进了PCA的坑?
大神们可以分享下PCA的坑吗?或者成功使用PCA的经验吗?
Answer
除了各位说的,我再补充一些我所认为的坑
- PCA依赖于线性假设。
我们知道PCA本质上就是SVD,所以PCA不过是利用线性投影进行降维。但是数据的内在结构未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 PCA是正交的。
正如第一点所说,PCA是正交的投影,可是未必正交的就是最好的。想象一下,姚明和郭敬明(两个三维物体),我们用灯去照他们的影子,当灯光从两人正上方10米向下照的时候,两个人影子都是一坨圆;如果我们从侧面照他们,投影出来的两个影子,可能宽度差不多,长度却差不少,这样的影子(三维降到二维)就含有更多信息。
- PCA让方差尽量大。
PCA本质上就是抓住主体,放过细枝末节。但有时候细枝末节往往是很重要的。五个韩国姑娘,其中一个姑娘鼻子上有痣,于是你一眼就认出了。你对她们的照片做PCA,之后发现,大家的脸型五官都没变,但是那个痣却找不到了,那你还能认出那个姑娘吗?你的算法还能认出那个姑娘吗?
- PCA的可解释性
如果PCA之后需要使用线性模型,那么这个线性模型大概率也是不可解释的。因为PCA本身是特征重组压缩,原本的变量的意义会消失。
一定要记得先做标准化。参考这个。
我也说个我的。我之前是把training set的特征和test set的特征和一起做了PCA降维。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PCA中用test set的特征,这属于信息泄露。
正确的方法是在training set上fit_transform,在test set上transform。
降维不能降太多,不然丢失了太多信息,反而不利于预测
PCA降为前需要把相关性高的那些列去掉,不然会影响到PCA的效果。
说明你的样本量不够大。
为什么你要PCA降维? 因为你的数据样本大到上千万行几十列,必须用hadoop进行算法计算,而你只有一台1万的台式机,你需要做一定的数据信息舍弃,放弃精准度,得到一个95%或者90%近似正确的结果。
PCA降维的核心理念是,抓住核心部分,放弃一些有影响力但是却不那么重要的列,以此减少算法的计算复杂度。
如果你PCA降维后反而效果更差了,说明你的样本量(行数)不够大,放弃的那些列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所以,别人扛着三百斤的大石头(大数据),为了方便,造了一辆马车(PCA降维)。不代表,你扛着三斤的石头(你的数据集),也需要一辆马车(PCA降维)。在现实的情况中,如果BAT是三百斤的大石头,可能你扛的只是0.00003斤的石头,放口袋里就可以了,不需要马车。
每个数据集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抛开了数据集属性谈算法,都是耍流氓。
Question 1000983: stack多个xgboost效果并不理想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我在尝试那个汽车保险的练习赛,我train了五个不同的xgboost的模型(模型参量不同)。然后我把这几个模型stack在一起之后的预测roc auc反而不如单个最好的那个xgboost。是我哪里做错了吗?还是有什么隐藏的技巧?
补充:我说的stack就是把五个xgboost的预测结果取均值。
Answer
如果每个xgboost都是用一样的数据、一样的特征训练出来的,那么它们会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用多个相关性高的模型进行组装,通常效果不会很好,一般来说是不会超过这几个模型最好的那个的。
stack的时候一定要让各个模型多样化,百家争鸣那种,而不是千篇一律。你都是用xgb的话,模型应该很相似。
此外,stack本身也并不能确保总是有效的,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篇论文Is Combining Classifiers with Stacking Better than Selecting the Best One?
stack多个模型就好比街头采访,采访的人越多越好,但同时被采访对象越多样性,越容易得到接近真实的反馈信息。
1、相关性高的模型stack在一起通常效果不好的。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不能提供很多不同的信息。
2、你也可以试试加权取平均,而不是等权重的平均。
我感觉这个也是要看运气的(我算是新鲜人,不太懂)。
有时候stack一样效果就很好,有时候stack一下效果反而很烂,感觉和数据本身关系挺大的。效果可能也挺随机的,cross validation的效果好就用,不好就不用。
楼主可以尝试在每组xgb的特征上引入差异性
题主的方法准确地说应该是bagging,而不是stack吧
Question 1000992: 对于数值特征,决策树是如何决定阈值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对于一个二元特征,决策树很自然地进行分叉,一个树枝的条件是该特征为0,另一个树枝是该特征为1。
对于一个数值特征,决策树的节点分叉通常是,如果x < 某个数,进入这个子决策树,如果x >= 某个数,进入另外一个子决策树。我想知道的是,对于数值变量这个阈值(上面的“某个”)是如何确定的呢?
谢谢!
Answer
- 首先对这个连续变量排序。比如说年龄,把所有样本中年龄的数值从小到大排序。
- 在数据没有重复的假设下,如果有n个样本,那么排序后的数据之间应该有n-1个间隔。
- 决策树会对这n-1个间隔进行逐一尝试(分叉),每个不同的分叉,会带来不同的gini指数,我们最终选gini指数最小的那个分叉作为最优分叉,也就是阈值。
理论上是这样进行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为了一些计算优化,可能会进行一些随机搜索,而不一定是遍历。
上面这个过程就把那个连续变量进行了一分为二(第一次离散化),比如说年龄被分成了0到20岁,20到100岁。
接下来,当决策树继续生长时,之前一分为二的连续特征可能会再次被选中。比如说20到100岁这个分叉被选中,我们再次重复上面那三个步骤,再去寻找下一个次分叉的阈值。这次得到的结果可能是20到35,35到100岁。
以此反复,这样一个连续变量就不停地被离散化,直到模型达到停止的条件。
假如训练集上有Age这么个特征,数值分别为
10,11, 16, 18, 20, 35
那么在这个节点上,算法会自动考虑下面几种划分的可能
Age <=10 和 Age>10
Age <=11 和 Age>11
Age <=16 和 Age>16
Age <=18 和 Age>18
Age <=20 和 Age>20
六个数值点,所以就有5个对应划分的可能。对这5个可能一一尝试,选出损失函数最小的那个。
对于数值特征,决策树会对所有取值一一尝试,直到选择到最好的。
对于分类,就是对应gini最小
对于回归,就是对应rmse最小
Question 1001008: 怎么直观理解ROC AUC的概率统计意义?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开放问题ROC AUC是指ROC曲线下面的面积,越接近于1越好,但是ROC AUC有什么更深层、直观的概率统计的意义吗?
Answer
ROC AUC有个非常直白的概率意义。
随机挑选一个标签为0的样本A,再随机挑选一个标签为1的样本B。你预测样本B为1的概率大于样本A为1的概率的概率就是你的ROC AUC。比较拗口,多念几遍,就通顺了,嘿嘿嘿。
我再多说几句,ROC AUC的数值与每个预测概率的数值大小无关,在乎的是每个预测概率的排序。假设我们按照概率从大到小排。如果根据你的预测结果,所有标签为1的样本都排在了标签为0的样本前面,那么你的ROC AUC就是1。
ROC AUC = 0.8的意思是说,随机挑选个标签为1的样本,它被排在随机的0样本的前面的概率是0.8。显然ROC AUC是0.5的话,就说明这个模型和随便猜没什么两样。
首先要清楚二元分类的过程。一般是先对每个数据点计算一个score $x$,可以是这个点属于positive的概率,也可以是其他。一般来说是$x$越大,越可能是positive。把所有positive/negative的score的直方图画出来,如下图的两个概率分布函数$f_1(x)$, $f_0(x)$。然后人为设定一个threshold $T$,当$x>T$判断为positive,否者为negative,这样可以把$f_1(x)$, $f_0(x)$分割成TP,FN,TN,FP四部分。
ROC就是把$T$从$\infty$到$-\infty$,所有$P(FP),P(TP)$的点连成的曲线。
$P(FP)=FPR(T)=\int_{T}^{\infty} f_0(x) dx$
$P(TP)=TPR(T)=\int_{T}^{\infty} f_1(x) dx$
现实中只有有限个数据点,所以用$P(FP)=\frac{FP}{FP+TN}$,$P(TP)=\frac{TP}{FN+TP}$估计。
$AUC=\int_{\infty}^{-\infty}P(TP)P'(FP)dT$
注意$P'(FP)=d(\int_{T}^{\infty} f_0(x) dx)/dT=-f_0(T)$是横轴上的$\delta$,$P(TP)$是纵轴上的长度,它俩的积分为曲线下面积
$AUC=\int_{\infty}^{-\infty}\int_{T}^{\infty} f_1(x) dx (-f_0(T)) dT$
$=\int_{-\infty}^{\infty}\int_{T}^{\infty} f_1(x) dx f_0(T) dT$
令$x=x_1$,$T=x_0$
$=\int_{-\infty}^{\infty}\int_{x_0}^{\infty} f_1(x_1) f_0(x_0) dx_1dx_0$
$=P(x_1>x_0|x_1 \sim f_1,x_0 \sim f_0)$
假设随机得到一个positive和一个negative数据点,它们在某分类器中的score分别是$x_1$,$x_0$,AUC就是$x_1>x_0$的概率。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隐藏条件是$T \sim U(-\infty,\infty)$,也就是对$T$的选择没有喜好。但实际应用中对$T$有限制,比如希望$FPR(T)<0.05$,这时AUC只能做参考,要看ROC中的局部线段是否靠近左上角。
首先要理解怎么作图的。ROC曲线是true positive rate(TPR) vs False positive rate(FPR) 。注意这两个rate的分母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模型,按照预测score从小到大排序,然后把分界线从第一个sample往后逐渐移动到最后一个,看左边的sample TPR和 FPR值是多少。比如分界线在最左边,TPR==FPR==0,最右边TPR==TPR==1
更深层、直观的概率统计的意义最好从limit考虑
- AUC==1: 模型可以100%准确分类
- AUC==0.5: 效果等于随机
- AUC==0: 模型分类100%错误
参考: https://docs.eyesopen.com/toolkits/cookbook/python/plotting/roc.html
Question 1001084: xgboost中的决策树的复杂度是怎么定义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xgboost中用决策树的复杂度作为惩罚项。这里的树的复杂度是怎么定义的呢?
Answer
推荐这篇文章:从决策树到XGBoost
Question 1001149: 随机森林每次用多少个特征?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随机森林在训练的时候每次只用了一部分的特征。特征的数量是如何确定的?
一半?三分之一?还是有什么规则?
Answer
根据随机森林的原创者的论文,如果是回归问题选$p/3$个特征,如果是分类问题选$\log_2(p+1)$个特征,$p$为特征总数。
不过这个只是一个“场外指导”,最好还是通过cross validation来选。
所谓规则或者规律,其实都是经验之谈。
特征选太多或者太少都是不合适的。
理论上来说,
太少:预测能力不强
太多:树的相关性太高
小橘书《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上推荐的是取根号。也就是说,如果原来有100个特征,那么每个split用10个;原来50个,那么差不多用7个。
归根结底,还是要做cross validation的。
Question 1001156: 为什么LASSO可以做特征选择,而Ridge却不行?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LASSO和Ridge都是正则化的方法,为什么LASSO可以做特征选择,而Ridge却不行?
Answer
上传一下,我最爱的图
上面是二维的示意图。左边是LASSO,右边是Ridge。
LASSO的目标函数是非光滑的。我们知道对于非光滑的优化问题,它的最优解要么是在导数为0处,要么就是在不可导的地方,也就是各个角上。对于多维的LASSO,所谓的“角”,就是那些很多特征的系数为0的地方。
所以LASSO会给出一个稀疏解,能有特征选择的作用。
LASSO是L1正则,Ridge是L2正则。而L1正则与L2正则的不同就在于L1在和每个坐标轴相交的地方都有“角”出现,而目标函数的测地线除非位置摆得非常好,大部分时候都会在角的地方相交。注意到在角的位置就会产生稀疏性,例如图中的相交点就有w1=0,而更高维的时候除了角点以外,还有很多边的轮廓也是既有很大的概率成为第一次相交的地方,又会产生稀疏性。
相比之下,L2正则就没有这样的性质,因为没有角,所以第一次相交的地方出现在具有稀疏性的位置的概率就变得非常小了。这就从直观上来解释了为什么L1正则,而L2正则不行的原因了。
因此,一句话总结就是:L1会趋向于产生少量的特征,而其他的特征都是0,而L2会选择更多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会接近于0。Lasso在特征选择时候非常有用,而Ridge就只是一种规则化而已。
Ridge(右)和Lasso(左图)分别可以视作在限制参数的$l_2$和$l_1$范数不超过$t$的前提下,最小化残差平方和,其中$t$是自己设置的一个约束变量。残差平方和的等高线是空间中的椭球,$l_2$和$l_1$范数不超过$t$的限制分别是一个球体内部和多面体内部。
几何上,球体更容易与椭球相切在各坐标均非0的位置。而多面体更容易和椭球在角点处相交。
所以Ridge的解倾向于各坐标都0,而Lasso的解更倾向于有一些坐标为0即稀疏。
直觉上,在稀疏解中寻找损失最小的这一问题等价于在均方误差的基础上增加非零元素个数这一惩罚项。非零元素个数等于每个元素是否非0的示性函数的总和。
代数上,考虑单个数据点$x_1=2,y=1$,截距为$a$,斜率为$b$。
均方误差的损失函数为$(1−a−2b)^2$,有无数个最小值点$(1−2b,b)$。若使用$l_1$正则化,也就是Lasso,相当于寻找使得$|1−2b|+|b|$最小的$b$,即$(0,12)$。若使用$l_2$正则化也就是Ridge,相当于寻找使得$(1−2b)^2+b^2$最小的$b$,即$(15,25)$。
由此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Ridge更倾向于稠密解,Lasso更倾向于稀疏解。
Question 1001161: 对于xgboost,还有必要做很多特征工程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 开放问题传统上来说,机器学习建模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特征工程。但是似乎对于xgboost算法,特征工程显得没有那么举足轻重了(吗?)。
就拿公共自行车使用量预测这个题目来说,我做了特征工程和不做特征工程相比,结果并没有明显提高,很多时候甚至还是下降的。然而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来说,是否做特征工程,效果则非常明显。
不知针对这个例子,我想讨论的是,对于xgboost来说,特征工程是否还是那么必要吗?
谢谢!
Answer
特征工程是个很广的概念,包括特征筛选、特征变换、特征合成、特征提取等等。
对于xgboost,它能够很好地做到特征选择,所以这一点不用我们去操心太多。
至于特征变换(离散化、归一化、标准化、取log等等),我们也不需要做太多,因为xgboost是基于决策树,决策树自然能够解决这些。相比较来说,线性模型则需要做离散化或者取log处理。因为xgboost(树类模型)不依赖于线性假设。但是对于分类特征,xgboost需要对其进行独热编码,否则无法训练模型。
xgboost也可以免于一部分特征合成的工作,比如线性回归中的交互项a:b,在树类模型中都可以自动完成。但是对于加法a+b,减法a-b,除法a-b这类合成的特征,则需要手动完成。
绝大部分模型都无法自动完成的一步就是特征提取。很多nlp的问题或者图象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特征,你需要自己去提取这些特征,这些是我们需要人工完成的。
综上来说,xgboost的确比线性模型要省去很多特征工程的步骤。但是特征工程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于线性模型来说,特征工程不是那么重要吧
线性模型有时候还需要做interaction term
决策树或者boosting都是模型自己在做interaction的。
Question 1001207: 线性可分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机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线性可分是什么意思?
Answer
线性可分性是描述两分类的数据集的。
对于二维(两个特征)的数据集来说,如果存一条直线,能够把这两个分类完美区分,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是线性可分的。
这三种情况都是线性可分的情况。
这个情况就不是线性可分,因为你需要一条以上的直线。
如果是多维数据,比如有k个特征,如果存在一个维度为k-1的超平面能够完美分开两类的数据点的化,也同样称为线性可分。
截图来自维基
Question 1001215: k-NN的k取1会怎么样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k-NN一般都选比较大的数,几乎没有见过选k=1,为什么?
如果k=1,会怎样?
谢谢!
Answer
k=1会严重的过拟合。
严重到训练误差为0,但是测试误差会很大。
+ $k$ 的值越小,模型就越复杂,所以就越容易过拟合,过拟合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训练误差远小于测试误差”。
+ $k$ 的值越大,模型就越简单(可以从极端情况来理解,$k$ 设置成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值,那么我们的模型就不用计算 $k$ 近邻了,把所有的训练样本都拿进来做一次投票就行了),所以就越容易欠拟合。
先了解knn的原理:给定一个实例点,然后在所有的数据中找到与该实例点距离最近的 k 个样本,最后选择 k 个样本中出现最多的分类标记作为实例点的分类预测结果。
k 值如何选择?
- k 值的选择不能过小,否则实例点会对自己周边的点异常敏感,容易过拟合
- k 值的选取也不能过大,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 一般选择一个合适的 k 值,用交叉验证法择优选取
如果你将 k 设置为 1,那么knn会找所有数据中与该点距离最近的 1 个点,此时模型会变得很敏感。想想小蝌蚪找妈妈,它总不能看到一个人就叫妈妈吧?:)
Question 1001223: 训练误差、测试误差、泛化误差的区别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开放问题训练误差、测试误差、泛化误差这三者都是误差
我大概能明白训练误差是什么
那么测试误差、泛化误差又有什么区别
这三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Answer
我还想补充个验证误差。
训练过程中的误差,就是训练误差。
在验证集上进行交叉验证选择参数(调参),最终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误差就是验证误差。
训练完毕、调参完毕的模型,在新的测试集上的误差,就是测试误差。
假如所有的数据来自一个整体,模型在这个整体上的误差,就是泛化误差。通常说来,测试误差的平均值或者说期望就是泛化误差。
综合来说,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训练误差 < 验证误差 < 测试误差 ~= 泛化误差
训练误差是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误差
测试误差是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误差
泛化误差是用来衡量模型的泛化性
Question 1001282: 决策树算法ID3,C4.5和CART的特点、异同?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决策树主要的三种算法,ID3、C4.5和CART。
它们有哪些明显的异同和特点呢?
谢谢!
Answer
ID3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作为特征选取指标,多叉树,特征必须离散变量。
C4.5 :也以信息增益率作为特征选取指标,多叉树,特征也可以是连续变量。
CART: 以基尼系数gini index作为特征选取指标,二叉树,可用于分类,此外也可以用于回归。
ID3奠定了决策树的理论基础,采用信息增益作为标准,但性能不好、计算消耗大,而且仅适用于分类标签,过拟合情况也严重 。
信息增益的计算中,熵仅作为减数进行加减计算,计算结果的偏差比较大 。
C4.5改进为采用增益率,性能消耗有所减小,可以适用于连续标签,但是过拟合情况还是有 。信息增益率的计算中,熵不仅作为减数进行加减计算,还作为分母,因此计算结果实质上更多考虑熵的作用,偏差相对较小。
CART进一步改进使用基尼(不纯性),应用更广,不仅可用于决策树,还可以用于回归,实践中在此基础上的优化更多。CART在python的机器学习标准包sklearn里已经被实现。
CART可以用来做回归、也可以用来做分类。但是ID3,C4.5不行。
CART必须是二叉树。ID3和C4.5可以是多叉树。
Question 1001284: 多元分类的混淆矩阵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二元的混淆矩阵很好理解。那么多元分类的混淆矩阵是怎么定义的?
Answer
多元分类的意思就是说标签是多元的,比如1,2,3...,k就是k元的,每个整数代表一个分类。
k元分类的混淆矩阵就是k乘k的矩阵。矩阵(i, j)上的数字就是模型预测为分类i、但实际为分类j的样本的个数。
比如下图。第二行、第三列的6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模型把6个实际上为分类3的样本预测为分类2。
Question 1001299: cross entropy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cross entropy是什么意思?
Answer
entropy是用于表示二元分类器的误差,而cross entropy则用于表示多元分类器的误差。
对于一个用$n$的测试样本的$k$元分类器,那么cross entropy的计算公式如下:
$$CrossEntropy=-\frac{1}{n}\sum_{i=1}^n \sum_{j=1}^ky_{i,j}\log p_{i,j}$$
比如一个三元分类问题,有两个测试样本,第一个样本:
预测出来的概率为$(0.5, 0.3, 0.2)$,实际标签为$2$,写成one-hot的形式是$(0,1,0)$;
第二个样本:
预测出来概率为$(0.6, 0.1, 0.3)$,实际标签为$1$,one-hot的形式为$(1, 0, 0)$
那么cross-entropy为
$$-\frac{1}{2}(1\times \log(0.3)+ 1\times\log(0.6))$$
Question 1001310: 决策树剪枝有什么策略或者注意事项?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新人入门,知道决策树容易过拟合,请问决策树剪枝有什么策略或者注意事项?
Answer
决策树剪枝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种,预剪枝和后剪枝。预剪枝是在决策树的生成过程中进行的,后剪枝是在决策树生成之后进行的(需要用到验证集)。预剪枝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容易造成欠拟合。后剪枝有多种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树生成好了以后,通过验证集验证“精度”来达到剪枝的目的,不容易前拟合。效果比预剪枝要好,但是时间的消耗比预剪枝要多的多!
对于决策树的推荐使用RandomForest模型,这个模型不容易过拟合,不过,一般的比赛都是直接用xgb或者lgb模型。
Question 1001319: 强化学习(增强学习)是监督式学习还是无监督式学习?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无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增强学习)是监督式学习还是无监督式学习?还是所谓的什么半监督学习?
Answer
强化学习既不是有监督学习也不是无监督学习。
强化学习是自我强化的,在最开始强化学习没有任何有标签的数据。
但是模型在给出判断或者决策之后,会接受到外界反馈的数据,根据反馈,模型进行学习,然后做出下一次决策/判断,再得到新的反馈,然后这么一直进行下去。
所以强化学习和传统观念里的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都不一样。
Question 1001332: 决策树是如何得到量化的概率,不只是0或1的标签?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决策树是如何得到量化的概率,不只是0或1的标签?
Answer
举个例子好了,你要判断今天有没有下过雨。你观测了过去32天的两项特征:一、能不能看到太阳,二、地上有没有水。于是你就把这32天的数据做成了如下的决策树。
假如今天能看得到太阳,那么根据上面的决策树,今天下雨的概率为1/(1+9)=0.1
假如今天不能看到太阳,但是地上有水,那么预测今天下过雨的概率为18/(18+2)=0.9
假如今天不能看到太阳,地上也没有水,那么预测今天下过雨的概率为0/(0+2)=0.0
所以决策树预测出来的概率就是对应子节点里下雨天的比率。
其实预测出的分类也是根据数值概率来的。
比如一个叶节点里有3个阳性样本,2个阴性样本,那么这个叶节点预测出来的概率就是0.6。因为0.6 > 0.5,所以预测出来的标签是阳性。
Question 1001379: 决策树的深度和数据特征个数的关系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我的数据集只有四个特征,为什么决策树的深度可以是大于四的?
这四个特征用完之后,决策树为什么还能继续分叉?
决策树的深度是应该小于等于数据特征个数的关系吗?
新人刚入ML的坑,问题小白,多多包涵。
Answer
你理解错了,树的深度和特征的个数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对于二元特征来说,只能被使用一次。可是对于一个数值特征,它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只是使用一次。
下面就是一个小例子,年龄这个特征被用了两次。此时树的深度是2。
Question 1001394: 为什么lightgbm比xgb快?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为什么lightgbm比xgb快那么多?感觉速度可能是xgb的5倍,但是精度、auc什么的都差不多。
lightgbm是用了什么独家窍门吗?
Answer
LightGBM采用了基于梯度的单边采样(GOSS)的方法。
在过滤数据样例寻找分割值时,LightGBM 使用的是全新的技术:基于梯度的单边采样(GOSS);而 XGBoost 则通过预分类算法和直方图算法来确定最优分割。
在 Adaboost 中,样本权重是展示样本重要性的很好的指标。但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中,并没有天然的样本权重,因此 Adaboost 所使用的采样方法在这里就不能直接使用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基于梯度的采样方法。
梯度表征损失函数切线的倾斜程度,所以自然推理到,如果在某些意义上数据点的梯度非常大,那么这些样本对于求解最优分割点而言就非常重要,因为算其损失更高。
GOSS 保留所有的大梯度样例,并在小梯度样例上采取随机抽样。比如,假如有 50 万行数据,其中 1 万行数据的梯度较大,那么我的算法就会选择(这 1 万行梯度很大的数据+x% 从剩余 49 万行中随机抽取的结果)。如果 x 取 10%,那么最后选取的结果就是通过确定分割值得到的,从 50 万行中抽取的 5.9 万行。
在这里有一个基本假设:如果训练集中的训练样例梯度很小,那么算法在这个训练集上的训练误差就会很小,因为训练已经完成了。
为了使用相同的数据分布,在计算信息增益时,GOSS 在小梯度数据样例上引入一个常数因子。因此,GOSS 在减少数据样例数量与保持已学习决策树的准确度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上文部分转载机器之心
原论文链接如下
LightGBM: A Highly Efficient 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从纯工程的角度来说,lightgbm更好地处理了多进程(毕竟是微软)。
从优化角度来说,对数值特征找划分点时,lightgbm没有去穷举每个可能的数值,而是利用直方图只去尝试很少数的划分点。
抛砖引玉。
Question 1001412: knn推导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周志华的书里关于knn的这一段,画出来的蓝圈里第一个“约等于”我可以理解,第二个“小于等于号”我就不明白了。
有知道的大牛分享一下思路吗?
谢谢!
Answer
注意看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根据这句话中$c^*$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对于任意的$c$
$$P(c^*|x)\geq P(c|x)$$
对于k分类问题,$\mathcal Y$就有k个元素,那么蓝色框框里的式子就可以写成
$$1-\sum_{c\in\mathcal{Y}}P^2(c|x)\leq 1-kP^2(c^*|x)\leq 1-P^2(c^*|x)$$
这样看就很显然了
0101RG 的推导有错误。
根据$\sum_{c\in Y} P(c|x)=1 \geq P(c^*|x)=max(P(c|x))$
有$\sum_{c\in Y} P^2(c|x)) \geq P^2(c^*|x)$
所以$1-\sum_{c\in Y} P^2(c|x) \leq 1-P^2(c^*|x)$
话说$P^2(c^*|x)$不是属于$\sum_{c \in y}{P^2(c|x)}$中的一项嘛?也就是说$\sum_{c \in y}{P^2(c|x)} \ge P^2(c^*|x)$。所以$1-\sum_{c \in y}{P^2(c|x)} \le 1-P^2(c^*|x)$
Question 1001428: adaboost里的learning rate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adaboost和gradient boost不同的地方在于,adaboost不需要求梯度。那么adaboost模型为什么还会有learning rate?
非常困惑,谢谢解答!
Answer
adaboost没有用到梯度下降,adaboost中的learning rate也不是步长,这里的学习率只是指的每个树的权重的衰减速度。adaboost会逐一产生很多随机的决策树,每棵树的权重不同,learning rate就是权重衰减的速率。
sklearn文档的官方说法是
learning_rate : float, optional (default=1.)
Learning rate shrinks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classifier by learning_rate.
Question 1001445: 如何理解xgboost與cart節點分數?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各位好,最近在了解xgboost的方法論,推導過程看得滿順暢的,唯有幾點不太清楚
望各位大神指點
從這張圖可以知道,cart與tree ensemble就是把每一個樣本特徵對應到每顆樹的節點分數加起來,就是預測結果
但是這個分數該怎麼轉化為分類?(應該或說每個分類的機率)
而且如果一直迭代出新樹,分數不就爆表了嗎?
感謝各位
Answer
我回答下你最后一个问题。
而且如果一直迭代出新樹,分數不就爆表了嗎?
------
一直迭代出新树,训练误差当然会降低,但是测试误差(泛化误差)未必会降低,因为模型就overfit了。
所以我们需要控制树的最大深度(max_depth)。
gbdt类模型 都是回归树,对于二分类默认使用binary_logloss.怎么理解呢?对于正样本,损失函数就是ln(1+e(-x)) ,对于负样本,损失函数就是ln(1+e(x))。总之,对于负样本,预测值越负越好,正样本越大越好。
这样总损失就是ln(1.。*1.。*1.。……),一堆1+无穷小 相乘,还是1+无穷小 ,在ln一下,无穷小,美滋滋。
这样输出就是负无穷到正无穷。
那概率值则么来的呢?节点分数x, 模型会输出 1/(1+e(-x)) ,公式不太会,见谅。这个值是0到1的假概率值。
从损失函数就可以看出,模型只是一个负样本给负值,正样本给正值的游戏规则下,一种平衡状态的解,本来就不是预测概率值的,只是假概率值,忽悠一下外行的。所以本质上二分类binary_logloss是个排序模型,给出模型认为谁更有资格当正样本的回答,只不过恰好有资格当正样本,意味着正样本概率也高。
Question 1001461: Gini指数、Gini系数、Gini不纯是一回事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 损失函数Gini指数(Gini index)、Gini系数(Gini coefficient)、Gini不纯(Gini impurity)是一回事吗?
决策树算法CART中用的是哪一个?
经常搞不清楚这三者,还有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它和这三个又有什么关系?
Answer
决策树算法CART中用的是哪一个?
用的是Gini impurity,也就是基尼不纯。
Gini impuirty是什么?
假设这个数据集里有$k$种不同标签,第$i$个标签所占的比重为$p_i$,那么Gini impurity为
$$1-\sum_{i=1}^k p^2_i,$$
它描述了一个数据集中标签分布的纯度,类似于entropy。
Gini coefficient是什么?
Gini coefficnet针对于二元分类问题。对于二元分类问题,我们的预测结果会有对应的ROC AUC,那么
$$\text{GiniCoefficient}=2AUC-1$$
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是什么?和上面的GiniCoefficient是一回事吗?
是的,本质是一回事。经济学中GiniCoefficient用累计分布来衡量一个地区财富的分配的合理程度。当$G=0$,说明财富均匀分配。
分类问题中,GiniCoefficient用累积分布衡量正负两种标签的分配合理程度。当$G=0$,说明正负标签的预测概率均匀分配,模型相当于是随机排序,所以$AUC=0.5$。
Gini index是什么?
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有人把gini index等价于gini impurity,但有人有时候把它用作gini coefficient。你自己看懂别人的上下文就好了,自己可以避免使用,防止让别人误会。
CART是用的gini impurity
Question 1001482: 可以对线性回归进行boosting吗?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例如将GBDT中的弱分类器换成LR?
Answer
对线性回归boost并没有意义,因为叠加多个线性回归最后还是线性回归
比如第一个线性回归$a_1x+b_1$
第二个线性回归$a_2x+b_2$
将这两个相加,得到的是
$(a_1+a_2)x+(b_1+b_2)$,依然是个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是有解析解的,一旦求出一个线性回归,那一定是最优的,叠加也没有意义
可以,但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boost完之后也没有区别。
Question 1001551: kNN算法有哪些缺点?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kNN算是比较早期的算法了,但是业界似乎用的并不多,kNN有哪些明显的缺点或者短板吗
欢迎开放讨论
Answer
KNN属于懒惰算法,对测试样本分类时的计算量大,内存开销大,评分慢
可解释性较差,无法给出决策树那样的规则。
kNN算法必须保存全部的数据集,如果训练数据集很大,那么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存储空间。此外,由于必须对待分类数据计算与每一个训练数据的距离,非常耗时。
1. 计算代价很大
2. 无法处理categorical变量
3. 对变量的缩放非常敏感
4. 难以处理不同单位和不同数值范围的变量
5. 对高维数据表现不佳
kNN还有个问题就是k的选择。k总是在过拟合与欠拟合之间游走。
你可以说通过cross validation来选k,可是呢,你选出的k是全局适用的,而每个局部都是这个k最佳。
所以kNN总是无法避免地在一些区域过拟合,同时在另一些区域欠拟合。
不能调参算缺点么?
比较牛的模型,一般都有很多参数可以调,比如神经网络或者xgboost。
但是对于K近邻模型来说,本来水平就一般,连参数也只有一个k可以调,就显得有点弱上加弱了。
k-NN怕高维啊怕高维啊怕高维,说三遍
特别是遇到没什么用的特征,k-NN会不知所措,而且被那些没有什么prediction power的特征牵着鼻子走。
所以k-NN必须要先做特征选择,不然这些不相关的特征会影响到分类效果,因为k-NN自己无法学习到哪些特征重要、哪些不重要
如果用K近邻模型做回归的话,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K-NN无法做out of sample的回归预测。
因为用K-NN做回归的时候,预测值是它附近几个值的平均值。所以预测值不可能超过预测样本的最大值,也不可能小于样本的最小值。这个缺点其实是和回归树一样的。
Question 1001552: 感知机和逻辑回归的关系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大家好,请问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问答题,“简述感知机和逻辑回归的关系”,该如何作答呢?
谢谢!
Answer
本质上是一样的
逻辑回归其实就是使用sigmod函数将$wx+b$映射到0到1之间
一个激活函数为sigmoid的单层感知机就是完全等价于一个逻辑回归的。
Question 1001593: one class SVM到底是无监督还是有监督学习?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无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One class SVM可以用来做异常点检测,到底是无监督还是有监督学习?或者是半监督?
Answer
虽然说是one class,但我感觉应该还是监督式学习,因为在训练时,你是知道所有的样本都是同一类的。
而非监督式学习时,你并不知道样本是否是一类或者几类。
网上有说无监督,有说有监督的,也有人说是半监督的。
我觉得更像是有监督的。因为在one class svm里,你不会对训练集进行聚类,而是把训练集的样本全部标签当作已知的。
不过这个不重要吧,会用就行了。
我觉得用了kernel (RBF)的one class svm可用于无监督的clustering,把数据分为几个clusters,而linear one class svm可看作把空间分为两份,所有数据点在其中一半,相当于imbalanced two classes svm。但第二种情况估计没人用,所以可笼统的看作无监督。
再看一下two classes SVM的dual problem公式(来至wiki),
其中$y$是$+1/-1$的标签,$x$是数据,$c$是数据点的重要性系数,$c>0$的点是support vector。可以看到当$y_i=-1$时,$y_i*x_i=1*-x_i$,也就是把标签为$-1$的点$x_i$沿坐标原点对称得到$-x_i$,并当做标签为$1$的点。此时就是one class SVM,所有数据点在分割平面的一侧。
------------------------------------------------------------
当 one class SVM做异常点检查时应该是无监督的,因为不知道是否为异常点的标签。当求出分割边沿后,可以定义离边沿一定距离的点为异常点。
One-class SVM is used for novelty detection, that is, given a set of samples, it will detect the soft boundary of that set so as to classify new points as belonging to that set or not. The class that implements this is called OneClassSVM.
In this case, as it is a type of unsupervised learning, the fit method will only take as input an array X, as there are no class labels.
Question 1001629: 模型融合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 数据竞赛求问下模型融合,怎么知道两个单一模型融合后一定能够得到更优解呢
比如说SOFA 中自行车单一XGBOOST调参后能够达到15,而与逻辑斯特回归融合后却是下降,无论怎样分配权重都是,求大神指教
Answer
"求问下模型融合,怎么知道两个单一模型融合后一定能够得到更优解呢"
未必吧,没有科学道理啊
“比如说SOFA 中自行车单一XGBOOST调参后能够达到15,而与逻辑斯特回归融合后却是下降”
为什么是逻辑回归呢?应该是线性回归吧
模型融合能够提高精度的前提是你的base level模型是真的很base....不能上来就加boosting或者bagging啥的
Question 1001630: 线下训练集和测试集防过拟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有没有什么好的算法,能够有效地算出过拟合的临界点呢?
Answer
hyperparameter的临界点?
用cross validation吧
Question 1001641: 随机森林给出的变量的Importance是怎么来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随机森林模型可以给出变量的Importance。这个重要性是怎么来的?有明确的定义吗?
谢谢!
Answer
sklearn里的importance就是所谓的Gini importance。
一个feature的importance等于这个feature在所有的树里的Gini importance的和。
Gini importance就是树在这个feature进行分叉时,Gini impurity下降的数值。
random forest和xgboost计算feature importance是一样的
可以参考这个问题:在random forest和xgboost这类集成树模型中是如何计算_feature_importance的里的回答
Question 1001695: 线性回归的变量归一化的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我在看吴恩达的网上课程,上面说线性回归一般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利用随机梯度下降方法、一种是利用矩阵的正规解法。
为什么第一种方法的时候需要对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用矩阵解的时候却不需要?
最后它们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吗?
Answer
随机梯度下降之所以要标准化或者归一化,是为了加速收敛、提高它的计算效率。而解矩阵这种解法是不需要这种迭代计算的,所以不要进行归一化。
是否归一化只是优化上的考虑,和模型的表现没有什么关系。
从结果上来说,我们期望它们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会不大一样,因为SGD是具有随机性的,所以回归模型的参数自然具有随机性。
Question 1001730: 朴素贝叶斯可以用来做回归吗?
统计/机器学习 贝叶斯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感觉很多算法都是既可以做回归又可以做分类。
但是几乎没见过朴素贝叶斯用来做回归的例子。
请问朴素贝叶斯可以用来做回归吗?
如果可以的话,是怎么样的思路呢?谢谢!
Answer
应该不行吧,naive bayes需要条件概率吧,回归是数值,不是概率
Question 1001740: 为什么SGD需要对特征先做归一化缩放处理?
统计/机器学习 最优化 监督式学习为什么SGD需要对特征先做归一化缩放处理?这是有什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吗?
Answer
吴恩达课程里的这一张图其实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最简单的情况,假设只有两个变量,然后它们的大小范围相差很多,那么损失函数可能就是如左图那样,是长椭圆形的等高线。
椭圆型的等高线下,sgd收敛路径很曲折,就是说收敛速度慢。
如果把变量进行标准化或者缩放处理,那么损失函数的等高线就会接近于一个正圆。
此时sgd的收敛路径就“坦荡荡”了,少走了弯路,自然收敛得顺畅。
归一化后有什么好处呢?原因在于神经网络学习过程本质就是为了学习数据分布,一旦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的分布不同,那么网络的泛化能力也大大降低;另外一方面,一旦每批训练数据的分布各不相同(batch梯度下降),那么网络就要在每次迭代都去学习适应不同的分布,这样将会大大降低网络的训练速度,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数据都要做一个归一化预处理。
如果题主是问,如何证明归一化加速了训练,这个可以看看相关的论文。
Question 1001760: Adaboost里的树有没有可能权重是负数?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Adaboost相当于是加了权重的随机森林,每棵树会根据表现有不同的权重。那么如果一个树很差,有没有可能权重是负数?
那如果特别好,一个树的权重有上限吗?
谢谢!
Answer
理论上说是可能是负数的,但是实际上应该都是正数的,而且没上限。每棵树的权重是$$\alpha=\frac{1}{2}\log\frac{1-\epsilon}{\epsilon}$$
其中$\epsilon$是这个棵树的misclassification rate。
如果$\epsilon=0.5$,那么它的权重$\alpha=0$。
一颗树表现越好($\epsilon$越小),权重越大。
如果$\epsilon=0$,那么权重就是无穷大。
因为boosting是把weak learner强化的过程,我们一般认为weak learner准确率应该大于$0.5$,也就是$\epsilon<0.5$,所以这种情况下$\alpha$始终是大于零的。
Question 1001783: kNN的k=1为什么训练误差为0?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Answer
knn是惰性算法,不代表没有训练误差。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误差就是训练误差。所以knn也是一样的。
当k=1时,对于训练集来说,每个点都会被自己本身标上标签,所以训练误差为0。即使是一些孤立点,训练偏差也会是0。
当k>1时,训练集那些孤立点就被被错误分类,因为它们周围都是其他类别的点。
当k=样本数量时,训练集中的每个点都被标上多数的那个标签。
其实k从1到无穷大的过程就是bias从0变大的过程,也是variance逐渐变小的过程。
公式截自维基百科
---------欢迎理性讨论---------
k-NN不需要训练,需要做的事情是将所有所有训练集遍历一遍,如果所验证的数据是来自训练集,那么选择k=1时,误差唯一.
个人感觉题目没有说清楚.(此回答仅供参考)
因为kNN中k=1时,一个训练数据找到的邻居就是他自己。和自己的误差当然为0。
其实kNN没有训练一个模型去学习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只是会把训练数据存储在kdtree的数据结构中,唯一训练的是kdtree中每个节点的split规则。而kdtree只是加速找NN的过程。
同样对此题不理解,knn应该不涉及训练的过程,训练误差体现在哪?
Question 1001784: 决策树有哪些缺点?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Answer
单决策树最大的缺陷在于,无约束,容易over-fitting,往往通过剪枝(内部)或集成方法(外部)来解决此问题
可能会对纯度高的特征非常依赖。导致人的行为变化,模型就会不稳定。因此,随机森林的出现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也可以看出决策树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从ID3到C4.5,CART
推荐阅读:https://zhuanlan.zhihu.com/p/32877396
Question 1001792: 二元分类为什么不能用MSE做为损失函数?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如果预测值为概率,真实值是0、1标签,那么为什么不能用MSE作为训练二元分类的损失函数呢?
Answer
如果要具体地说的话,那是因为用MSE作为二元分类的损失函数会有梯度消失的问题。
给你推导一番:
$loss=\sum^{N}_{i}(y_{i}-\sigma(w^{T}x_{i}))^{2}$ ,其中$\sigma(w^{T}x_{i})=\frac{1}{1+exp(-w^{T}x_{i})}$
$\frac{\partial loss}{\partial w}=\sum^{N}_{i}(-2(y_{i}-\sigma(w^{T}x_{i}))\sigma(w^{T}x_{i})(1-\sigma(w^{T}x_{i}))x_{i})$
因为$\sigma(w^{T}x_{i})$的优化目标是接近$y_{i}$
所以$\sigma(w^{T}x_{i})$和$(1-\sigma(w^{T}x_{i}))$中的一个也会越来越接近0,也就是梯度消失。
而CrossEntropy的梯度是$\sum^{N}_{i}(\sigma(w^{T}x_{i})-y_{i})x_{i}$就没有这个问题。
关于CrossEntropy的梯度用SGD计算逻辑回归时的迭代公式是什么?
不用MSE也是有理论依据的。理论依据来源于surrogate loss function。
准确率(accuray)是不连续的,所以需要用连续的函数来代理。
红色是Hing Loss,绿色是Log Loss,而浅蓝色是MSE。明显可以看出浅蓝色不是好的代理,所以优化MSE并不能优化模型的准确度。
CrossEntropy比MSE的优点是:
1.在nobodyoo1中说的,MSE有梯度消失的问题。
2.在Andrew Ng的ppt中(参考),$MSE(y,\sigma(X^Tw))$是non-convex。有很多local minimum。
这个所谓的“Non-convex”应该指因为梯度消失问题,数据点是loss上的saddle point,如果learning rate不是足够大,有些saddle point会变成很难跳出的“local minimum”。
我的理解是MSE可以作为二元分类的损失函数,但是效果不好。
其实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将二元分类看做回归问题,即将$y=1$,$y=0$看做实数域上的两个值就可以了,不要想着类别,最终应该也可以得到一个模型,但是效果很差(网络上有人试过,你也可以自己试一试)。
其实机器学习很多问题是很灵活的,对于很多问题,可以考虑不同的模型、损失函数等等,但是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他的喽
如果把平方损失函数用在逻辑回归上,那么就是下图这样的过程
最后两行的意思说,如果真是标签是1,你的预测值越接近接近0,梯度越小。这样的目标函数显然是无法进行二元分类的。
之所以用logloss来作为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因为它是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到的。
类似地,mse是线性回归的损失函数,也是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到的。
感觉这就是个常识。均方根误差(MSE)只能用回归,二元分类一般用log loss。
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从梯度来讲,mse容易梯度消失
Question 1001810: roc auc小于0.5是什么情况?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今天面试的时候,被问了roc auc的取值范围,我回答说是0.5到1。
面试官追问如果小于0.5,如何解读?
我就有点懵,说不可能小于0.5,应该是代码错了。请问正确的解释是什么?谢谢大家!
Answer
小于0.5说明还不如随便猜呢,把结果反过来会更好
小于0.5,往往是模型很差,或者就是code里有bug。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你要预测为1的概率,结果你检验的时候,是拿为0的概率了。所以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如果auc < 0.5,不妨把预测值代替为 1 - 预测值。这样的话,auc就会变成 1 - 原来的auc。
此外,建议阅读下怎么直观理解ROC AUC的概率统计意义
用1减一减就好了
Question 1001817: SVM的支持向量最少有几个?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Answer
题主说的两个,是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吗?
Question 1001833: 怎么理解决策树是模型自己在做interaction?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线性模型需要人工做interaction,添加相应的变量,但是对于决策树来说,它可以自己做interaction。
请问怎么理解决策树是模型自己在做interaction?
谢谢!
相关问题:既然xgboost那么好,线性回归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Answer
我说说我的理解,如果不对请轻拍。
就拿binary feature举例吧。
比如你回归预测码农们的工资,一个变量是性别$X_1$,0代表男,1代表女,一个变量是学历$X_2$,0代表本科,1代表研究生。
如果没有interaction term(交互项、交叉项等等翻译),线性模型就是$$y=\beta_0+\beta_1X_1+\beta_2X_2$$
如果是决策树,会生成两个子树,一个子树对于男生做预测、一个子树对于女生做预测。$S_1$就代表是男生并且本科学历,而$S_2$就代表是男生并且研究生学历。这就相当于起到了interaction的作用。
个人理解树模型虽然自带特征工程效果,其本质在于寻找一条最佳的分类(回归)路径,在以数据为基础的训练过程中,以熵或不纯度的减少为目的,其从输入到模型输出的路径组成一组分类规则,而这组分类规则对应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如上述“岛歌”所述。
总结就是决策树的interaction在做特征的联立组合,其确实可以起到减少手工特征工程的工作量,但是类似却不能覆盖如统计特征、时间效应等其他特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决策树的自动特征不能代替特征工程的原因。
Question 1001836: 用sklearn朴素贝叶斯返回预测概率
统计/机器学习 贝叶斯 监督式学习如果用sklearn里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怎么可以得到预测的概率啊?
Answer
对于sklearn里的naive bayes,需要谨慎使用predict_proba
官网上是这么说的
although naive Bayes is known as a decent classifier, it is known to be a bad estimator, so the probability outputs from predict_proba() are not to be taken too seriously
sklearn里每个classifer都有predict_proba的方法的
你调用一下就可以了
Question 1001853: 怎么理解roc convex hull?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怎么理解二元分类模型的roc convex hull?有人熟悉这个概念吗?
谢谢!
Answer
roc convex hull可以用来比较分类器。通常如果分类器输出的是概率,我们直接比较roc auc了。但是如果分类器返回的是标签,而不是概率,那么roc convex hull可以用来作为初步的判断。
首先要知道roc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是FPR(False Positive Rate)和TPR(True Positive Rate)。
对于一个二元分类器A,如果它的FPR是0.2,它的TPR是0.7。在下图中用红点已经标出。
把A点和(0,0),(1,1)连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凸多边形(convex hull)。
现在又有另一个二元分类器B,它的FPR是0.5,它的TPR是0.9。也可以在图中标出。
A和B以及(0,0),(1,1)的连线依然是凸的。
现在又来了第三个分类器C,它的FPR是0.8,它的TPR是0.92。第三个分类器D,它的FPR是0.6,它的TPR是0.7。
发现C和D都在原来的convex hull内,如果非要把A,B,C,D连接起来我们发现,它也不会是凸的。
所以相对A和B,C和D是较差的分类器。至于A和B谁好,无法区分。
如果只有A,C,D三个分类器,D是较差的,而A和C则无法比较。
roc convex hull可以看作是一种“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别人家孩子系列”。
------
roc convex hull的另一个作用是用来筛选operation point(也就是是0-1分类的阈值)。比如分类器返回的是概率,这个时候,这个分类器自己就对应了一个roc curve。注意,这个curve未必是convex的。选择operation point的时候,最好要选择在convex hull上的点。
搬运一下StackOverflow上的答案。
这个答案的意思说roc convex hull可以帮你构造一个最优的分类器。
为什么是“最优”的呢?
因为你的分类器在roc坐标系中会有很多点,而这些点的连线未必是convex的。你画出这些点的convex hull,这时convex hull下的面积就最大化了,换句话说roc auc就被最大化了。答案里引用的那片论文说,你总是可以人为的进行一些组合,使得你的分类器达到最个最优。
Question 1001858: 如何理解GBDT里面“损失函数的负梯度在当前模型的值,可以作为残差的估计”?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当损失函数为误差平方函数时,gbdt拟合的是残差,从认知上也很好理解,我们希望每一次迭代在原来预测值的基础上逐渐逼近真实值,因此不断地去拟合残差。
但是当推广的一般函数时,如绝对值损失函数和Huber损失函数时,Freidman提出了梯度提升算法:利用最速下降的近似方法,即利用损失函数的负梯度在当前模型的值,作为回归问题中提升树算法的残差的近似值,拟合一个回归树。如何理解?在这第k轮迭代时,这时的目标函数应该就是损失函数,这时候的变量是什么?不变量是什么?负梯度是对谁求的梯度?看了大量博文,还是难以理解。
Answer
你的疑问应该在于:“如何理解?在这第k轮迭代时,这时的目标函数应该就是损失函数,这时候的变量是什么?”。
首先,GBDT 的基分类器可以是回归树或者是分类树,在回归任务下,GBDT 在每一轮的迭代时对每个样本都会有一个预测值,此时的损失函数为均方差损失函数,
$$\large L(y_i,F(x_i))=\left(\frac{1}{2}\right)*(y_i-F(x_i))^2$$
那此时的负梯度是这样计算的
$$\large -\left[\frac{\partial L(y_i,F(\mathbf{x}_i))}{\partial F(\mathbf{x}_i)}\right]=(y_i-F(x_i))$$
所以,当损失函数选用均方损失函数是时,每一次拟合的值就是(真实值-当前模型的值),即残差。
此时的变量是$F(\mathbf{x}_i)$,即“当前模型的值”,也是对它求负梯度。
Question 1001914: 训练集中重复的样本需要被删除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 开放问题训练集中重复的样本需要被删除吗?
重复是指所有特征一样,y也是一样的。
Answer
如果没特殊要求,那就保持原始数据。数据重复的次数本身也含有信息。在梯度下降优化里,出现两次的数据点,它贡献的梯度也是两倍。
比如bootstrap技术里,resample with replacement,会出现重复数据。
看你重复样本多不多,少的话就直接删了,多的话那就多加几列特征“是否重复”,“重复次数”,“在重复中的原始排名”等等
--根据我在腾讯社交广告赛中的经验来看,这个可能是leak 好好利用
如果信息一样,应该是需要保留的,因为重复未必代表冗余,可能说明了发生的频率。
但是如果明显是错误地重复(比如id一样,key一样),那么则应该删掉。
Question 1001950: 怎么用R得到混淆矩阵?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R怎么用R得到一个二元分类结果的混淆矩阵?
初来乍到,谢谢各位!
Answer
Question 1001951: sklearn.svm.SVC中的gamma和rbf中的sigma什么关系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sklearn.svm.SVC中的超参gamma
class sklearn.svm.SVC(C=1.0, kernel=’rbf’, degree=3, gamma=’auto’)
官方文档是说Kernel coefficient for ‘rbf’, ‘poly’ and ‘sigmoid’. If gamma is ‘auto’ then 1/n_features will be used instead.
大概就是说这个gamma是rbf的核系数。
rbf函数里只有一个simga是额外的系数。那么这个sigma和上面的gamma是什么关系?一回事么?
Answer
和题主式子里的分母就是倒数关系
$$\text{gamma}=\frac{1}{2\sigma^2}$$
Question 1002038: 非平衡分类任务中weighted log loss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损失函数对于相对平衡的二元分类,我们一般用log loss
非平衡的二元分类有weighted log loss,但细节不大了解
weighted log loss具体是怎么weighted的,定义是怎么样的
Answer
正常的log loss
$$\text{logloss}=-\frac{1}{n}\sum_{i=1}^n\left(y_i\log(p_i)+(1-y_1)\log(1-p_i)\right)$$
$y_i$是真实值,0或者1;$p_i$是预测出的为1的概率。
加权重$r$,就是考虑到0和1的真实比例。weighted log loss可以写成
$$\text{logloss}_w=-\frac{1}{n}\sum_{i=1}^n\left(ry_i\log(p_i)+(1-r)(1-y_i)\log(1-p_i)\right)$$
如果0标签样本较少,你想给它们加权重,那就可以让$r$取一个小于0.5的数值。
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设置方法是让$r$是全部样本中是0的比例,比如100个样本,0有10个,那么$r=0.1$。
Question 1002044: 数据一样,y却不一样的样本该怎么处理?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Answer
如果数据量足够大,这类似的数据占比可以忽略的话,可以不考虑影响,这对训练结果带来的影响很小。
但是如果占比较大,就需要修正保留正确的样本。如果不能修正,建议去除。
我倒是和极客兔兔的观点有些不同。
我觉得数据相同、目标值不同的样本,自身也是含有信息的。比如10条重复样本,70%是阳性,30%是阴性的情况与20条重复样本,50%是阳性,50%是阴性的情况是不同的。
直接删去会影响到模型的精度。
Question 1002118: 对于数值型变量模型怎么知道是连续变量还是离散变量?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如果对于一个特征有四种可能取值,如所属年级 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此时使用LabelEncoding转换为0,1,2,3,如果不进行one-hot编码的话,输入模型后,模型是怎么理解这个特征的?拿树模型(CART)来说的话,是不是自动地就把他当做一个连续性特征进行处理了?但我总觉得这个过程中丢失了部分信息。
突然间有点混乱,关于特征的连续与离散以及预测目标的连续与离散以及one-hot编码将特征维度大量扩大的同时的好处是什么?
谢谢!
Answer
把年级转为0,1,2,3,在决策树中,这个变量是会被当作连续变量处理。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很精细化,如果和直接把它们进行one-hot相比。假如大学二年级(“1”)明显的与其他三个不同,决策树只能切出{0,1}和{2,3},而不能做到{0,2,3}和{1}。
网上找到一个答案,对于xgb什么时候适合用onehot提到了:
1.对于类别有序的类别型变量,比如 age 等,当成数值型变量处理可以的。对于非类别有序的类别型变量,推荐 one-hot。但是 one-hot 会增加内存开销以及训练时间开销。
2.类别型变量在范围较小时(tqchen 给出的是[10,100]范围内)推荐使用
仅供参考
Question 1002135: 对于树模型,需不需要特征筛选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尤其是梯度分类树,当然也包括回归,对于共线性,缺失都能在树里面很好的自我处理,那么特征是否还需要再筛选
(ps:我自己试了下,用简单的L1筛选和不筛选,比较了一下,在5折的下准确率均值有0.1,0.2的差距)
Answer
需要进行特征选择的,不然的话整个模型就是garbage-in-garbage-out(垃圾数据进,垃圾数据出)。
具体效果,还是应数据而定,看交叉验证的结果。
Question 1002174: 决策树怎么做增量学习或者online学习?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决策树怎么做增量学习或者online学习?
sklearn里决策树的应该都是用完整的数据集。有了解在线学习的决策树是什么原理吗?
谢谢!
Answer
sklearn里的决策树是不支持增量学习的。
关于增量学习的决策树,比较早期有一个ID5R算法,可以看看这篇论文的第8页,有具体的例子。每有一个新的training point,树的整个结构都可能变化,所以ID5R的劣势也比较明显。
Question 1002233: 相比xgboost,GBDT有什么优势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如题,网上都说xgboost比GBDT有优势,那么相比xgboost,GBDT有什么优势?
谢谢!
Answer
GBDT的全称是梯度提升决策树,核心思想就在于将损失函数的负梯度在当前模型的值作为回归问题提升树算法中的残差的近似值,而xgboost的思想可以说来源于gbdt等,不光用了一阶导数信息,还有二阶导数,以及在树的复杂度衡量、并行化等各方面做了改进和优化,而且基模型也不再局限于树模型,可以使用线性模型。
所以我个人觉得“相比xgboost,GBDT有什么优势?”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问题,如果勉强给个答案,相比xgboost,gbdt可能没有什么优势,一己之见。
你这个问题要找的就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了。首先要理解这两种算法的区别,就可以自然的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xgboost比gbdt要多考虑hessian 矩阵的迭代信息,并且结构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并行,gbdt的优化。所以如果一定要找个情况gbdt比较好,应该是在一介导对收敛的效果远远大于二介导,可以使得计算二介导带来的增益远远不够支付额外计算hessian的费用的情况吧。
还有一个比较general的优势,可能就是对硬件的要求gbdt应该会低一点。
没有免费的午餐嘛,所以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全压倒另一个模型的
Question 1002266: PCA会降低分类器的精度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 数据降维我要建立一个二元分类器,因为数据维数比较大,我考虑了先做PCA来降维,然后再做一个分类器。
我试了好几个算法,比如决策树,随机森林,gbm,发现总是直接原始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精度很高,用PCA降维后的数据训练的模型精度较低。
请问理论上讲PCA会降低分类器的精度吗?
Answer
pca后testing精度变好和变坏都见过。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pca前要normalization,能量阈值(99%)的选择,数据本身的复杂度(是否能用线性模型表示),模型的拟合复杂函数的能力(线性或深度神经网络),还有模型的训练程度(overfitting或者underfitting)。pca原本是针对简单数据和线性模型,如果数据和模型都很复杂,pca效果很难保证。
我理解是两种情况下pca有好处:1.损失的信息里噪音占多数,有人说相当于加了正则项;2.模型太弱(比如线性),本来就提取不出被扔掉的信息,反而会学到一部分噪音。
非线性降维可以了解下kernel pca,t-SNE,autoencoder。
------------------------------------------------
举例说明下PCA在线性回归里的作用。
$y=Xw$里$w=X^{-1}y=(X^TX)^{-1}Xy$。 当$X$的condition number很大时(ill-conditioned),$(X)^{-1}$会有很大误差,比如放大$X$里的round-off error。而condition number是$X$的最大singular value/最小singular value。
PCA的作用是:
$PCA(X)=SVD(X)=USV^T$,而X的singular value$S$等于$X^TX$的eigen value的平方根。
$X^{-1}=VS^{-1}U^T$。$s_i$指第i个singular value。假如$s_i=10^{-30}$ 则 $1/s_i=10^{30}$ 。也就说$s_i$很小的维度,误差会放大很多。
PCA降维就是扔掉$S$中很小的一些维度,变向减小了剩余的$X_1$的condition number, 让$X_1^{-1}$ 的误差更小。
正则项作用:
如果不用PCA扔掉这些$s_i$小的维度,还可以用正则项(比如 Tikhonov regularization),相当于在$s_i=s_i+c$, $c$是一常数,这样也能降低$X$的condition number。比如加正则项前condition number=100/0.001=100000,加正则项后condition number=(100+1)/(0.001+1)=100.899,变小了1000倍。
很多时候,我们在分类或者回归任务前先PCA降维,不一定是为了精度。可能是为了
- 为了可视化(降到2或者3维)
- 为了减小数据量、增加训练速度
- 为了去掉冗余的特征
在PCA之后,数据的维度降低,必然会造成信息丢失,减少的维度越多,丢失信息越多;同时,数据中的噪声也可能被降低。所以精度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最直接的方法是做cross validation,选出最佳的PCA后数据的维度。
我理解的PCA就是在总体上降低数据的信息量,在删减数据的时候难免会同时删减有效信息和噪音信息。
当删减噪音信息比较多的时候,PCA就是对精度有帮助的。
当删减有效信息比较多的时候,PCA就是对精度有反作用的。
我觉得会的,因为降维毕竟会损失很多信息。
Question 1002267: 时序预测怎么做特征工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 时间序列一个销售预测的case,简化下:
销售表:时间,月销售额; 购买者表:id,购买时间,属性A,属性B,属性C,属性D
假设购买者不同属性对销售额有影响,构造时间序列输入能否按不同属性维度分别count作为输入呢?
如var 1=count id when A=a1,
var 2 = count id when A=a2
var 3 = count id when A=a1,B=b1,C=c1
var 4 = count id when A=a1,B=b1,C=c2,
……
这样能得到没有不同属性组合下的每个月的购买者数作为输入,但属性很多的时候,变量过多,而且变量间有部分相关性,如何筛选有效的变量呢?还是说这样构造方法不对,有其他方式么?
有人有思路么?先谢谢啦
Answer
可以试试先对消费者做聚类?把消费者分成k簇。
然后每个月的数据就是
销售额,1簇人数,2簇人数,...,k簇人数
对于销售额,你可以按照AR模型的方式来处理
销售额,上月销售额,上上月销售额,1簇人数,2簇人数,...,k簇人数
仅供参考!
Question 1002313: Random Forest 过拟合有什么好办法?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问题:
模型是用一些用户数据,和共享单车的数据,来预测某一次共享单车骑行会不会超过3km。
数据有30万行,特征不到20个
我现在用random forest一直出现过拟合的情况,train的时候接近100%,test就70%,但是我设置数的深度和个数来调整train accuracy的时候,train accuracy降下来了,但是test没有任何提示?
想问问大家这有什么办法解决?
是需要收集更多特征吗?还是调参?
Answer
交叉验证了解一下
你的test set是哪里来的?如果test set和training set不是来自于同一个总体,或者分布差距很大,的确会出现题主的情况。
1.有可能问题本身就很难。你可以把骑行距离的直方图或PCA后的散点图(scatter)画出来,看3km是否是一个好的分类的划分值。比如3km是一个峰值,左右两边都集中有很多数据,这样的分类问题就很困难。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可以考虑变为其他值,或者变成回归问题。
2.每次只Random Search一项参数,这样search的精度更高,容易找到重要的参数。
3. 试试其他方法,比如Neural Network。一般Neural Network 分类优于Ramdom Forest。
Question 1002354: 利用交叉验证调参后还需要用完整的数据集重新训练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先利用交叉验证调参,同时也可以得到模型的准确度。
那么交叉验证后还需要用完整的数据集重新训练模型吗?
Answer
我觉得是需要的。
比如5-fold cv,你会得到5个模型,那你用哪个呢?
cv只是用来调参和得到方法的准确度的估计,不能代替训练模型。
应该是不需要了,交叉本就是为了防止过拟合,采用的28分,5层28也是全量,反正我没用全量重新训练。
Question 1002376: 有序的分类变量的预测是回归问题还是多分类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假如我们的预测变量是有序的分类变量,那么这个问题是回归问题还是分类问题?
更直接的说,我们应该用回归模型还是用分类模型来做预测?
比如说,我们的预测变量的结果有“高”“中”“低”,这个是3类,但是也可以看作是3,2,1。
比如说,预测学生的考试成绩,有“A+”“A”“A-”“B+”“B”“B-”“C+”“C”“C-”“D+”“D”“D-”“F”这么多类,那么是看作回归来做呢还是分类来做?
我是受地震后建筑修复建议有感而发,但是讨论不局限于这个项目。
Answer
我想应该是分类问题吧。之前学计量经济学的时候,老师给过我这样一个观点:在连续变量中比如1和2,2和3这种值之间的差异是相同的,相差1就是1。但是一些有序的分类变量,比如楼主提到的“A+”“A”“A-”“B+”“B”等等,他们之间的差异意义是相同的吗?很多时候应该是不同的。
分类问题。如果是回归,那你怎么定义任务,怎么保证结果在你定义的这些数值里面
我也觉得算是分类问题。
比如“A”“B”“C”“D”“F”,如果用回归,那么预测结果肯定也是连续的,比如说预测结果中最有可能的是的“A”的话,其次就是“B”,然后是“C”,等等。
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应该让模型和数据自己去说话。
用多分类模型可能预测为最有可能为“A”其次为“C”,然后是“B”。这样的非连续结果可以是根据模型学习得到的,而非强迫它设置为连续的。
其次还有s3040608090提到的,虽然是有序分类变量,但是它们的间距未必是等距的。
Question 1002384: GBDT+LR的工作原理?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很多地方看到GDBT+LR的模型,据说很厉害。
工作原理到底是什么?是简单的将GBDT和LR进行stack吗?
Answer
简单地说,就是把gbdt的输出,作为logistic regression的输入,最后得到一个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
例如,gbdt里有$3$棵树$T_1,T_2,T_3$,每棵树的叶节点个数为$4$,第$i$个树的第$j$个叶节点是$L_{i,j}$。
当gdbt训练完成之后,样本$X_1$在第一棵树中被分到了第$3$个叶节点上,也就是$L_{1,3}$,那么这个样本在$T_1$上的向量表达为$(0,0,1,0)$。
样本$X_1$在$T_2$被分到了$L_{2,1}$,那么$X_1$在$T_2$上的向量表达为$(1,0,0,0)$
样本$X_1$在$T_3$被分到了$L_{3,4}$,那么$X_1$在$T_3$上的向量表达为$(0,0,0,1)$
那么$X_1$在整个gbdt上的向量表达为
$$(0,0,1,0,1,0,0,0,0,0,0,1)$$
所以每个样本都会被表示为一个长度为12的0-1向量,其中有3个数值是1。
然后这类向量就是LR模型的输入数据。
简单来说是将GBDT中每棵树的叶节点作为一个新的特征(01变量,如果某样本落在该叶节点上就是1,否则为0)。可以在r中用xgboost的create.features函数手动玩一下。
这个是现在广告业界的套路,好像叫什么ctr。
因为xgb等的梯度提升树训练过于复杂,而lr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只能发现线性过于简单,对于交互项和非线性关系没有辨识度,于是大佬们就开发一个新套路,用gbdt的训练数据,gbdt=梯度+树,基于树模型,就有了交叉和非线性,然后把叶子节点放到lr里,这不解决了lr的缺点。
当然,我并没有做过,所以就这样简单粗略说一下,等待大佬给出学术性专业回答。
ps:至于厉害不厉害,就不知道了,工业界比较厉害吧,毕竟谷歌阿里都在用,至于比赛的话,我就不晓得了,我还指望哪个大佬能指点一下我,最近瓶颈啊,完全不知道怎么清洗数据,每次搞完特征,发现还不如原特征往里面塞
一棵树的叶节点把数据空间非线性的划分为 $2^d$个互不相交的子空间,$d$为树的深度。多棵树就有多种划分。这里把多棵树子空间的序号的one-hot编码组合作为输入数据$x$。$x_i=1$,表示数据点在第i个子空间。每一个子空间都是一个cluste。这个技术的关键思想是用是否在子空间的指示标签(binary indicator)代表子空间中的所有点,类似于kmeans中mean代表所有点的值。最后通过所有子空间的影响力的和算出$P(\hat{y}=1)$。
再看LR,$P(y=1)=\sigma(w^Tx)=\dfrac{1}{1+e^{-w^Tx}}$,如果logit $w^Tx$值越大,预测标签$y=1$的概率越大;如果$w^Tx$越小($w^Tx<0$),$y=0$的概率越大。在训练时,如果第i个子空间中$y=1$的数据点很多,相应的$w_i$会被训练成一个较大的正数。在预测时,如果$x_i=1$,则$w_ix_i=w_i$会贡献一个较大的logit,驱使$\hat{y}=1$的概率变大。如果$x_i=0$,$w_ix_i=0$对预测没影响。$w_i$可以看做第i个子空间对$P(y=1)$的影响力。
打个比方,小明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好学校,最后小明学习成绩好的概率就会高。其中小学的划分就是一棵树,初中是另外一棵树。新造的$x$就是所读学校的编号的组合。$w_i$就是第i个学校对学习成绩好的影响。
计算的链条是原始数据$x_0$-(GBDT)-> 新one-hot编码组合$x$->$w^Tx$->$P(y=1)=\sigma(w^Tx)$。
根据这个blog,原始数据加新造的one-hot编码组合(新特征),效果最好。
Question 1002417: 为什么bias-variance一定会trade off?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bias-variance trade off就是说偏差小的时候,方差大;偏差大的时候,方差小。
总之就是一个方面好了,另外一个方面就会差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总是两者中牺牲一个呢?
Answer
bias大是指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很大,通常是因为模型欠拟合
variance大是指当数据有小的扰动时,预测结果相差却不小,通常是因为模型过拟合
模型要不是欠拟合,要么过拟合,要么两者之间,所以bias和variance就会有trade off,因为不可能同时发生欠拟合和过拟合。当模型不过拟合也不欠拟合的时候,bias适中,variance也适中。
我是这么认为的:
bias 是指模型拟合训练数据的偏差。bias越小,模型拟合的程度就越好
variance 是模型在不同训练集的预测结果的方差。
随着模型复杂性的增加,bias就会越小,而variance就会越大。因为模型越复杂,模型对于训练数据集的学习就会越细致,模型拟合程度就会越好。但是对于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共性的学习就会不太好,会导致不同数据集之间的预测的差异性很大。
Question 1002457: 为什么正则项通常都是用L1或者L2,而不是其他的?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为什么正则项通常都是用L1或者L2,而不是其他的?比如L0.5,L0。
既然它们也是正则项,那么肯定也能起到防止过拟合的作用。但是通常我们都不会去尝试L0,L0.5,包括一切Lp,p<1。
谢谢您的回答
Answer
L0是非零个数,最稀疏,但是NP hard问题,不容易求解。L1对应Laplace分布,L2对应高斯分布,比较容易理解。至于Lp,p<1,可能求解很难,所以不常用。
L0一般用L1替代。
其实除了单纯的L1,L2,常用的还有L1和L2的混合,称作ElasticNet(参考ElasticNet的目标函数是什么)
Question 1002479: F1值会受到不平衡数据的影响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现在的用来做二元分类的数据集是严重非平衡的,我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F1值还适不适用?数据非平衡对F1值有什么样的影响?
Answer
当然有影响的。
看下图,横坐标是数据中阳性样本的比重,纵坐标是一个随机预测结果对应的F1值,可以看作是baseline。阳性样本的比重不同,baseline变化很大,所以数据的平衡性对F1值影响还是很大的。
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f1_score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acs, f1s = [], []
for frac in np.linspace(0.01, 0.99, 20):
n = 1000000
n1 = int(n * frac)
n0 = n - n1
true = [1] * n1 + [0] * n0
pred = np.random.randint(0, 2, n)
fracs.append(frac)
f1s.append(f1_score(true, pred))
plt.plot(fracs, f1s)
plt.xlabel('% of positive labels')
plt.ylabel('F1 score of random guess')
plt.show()
关于非平衡数据以及各种metric对应的表现可以看看这篇Facing Imbalanced Data
Question 1002503: 训练时的数据集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TensorFlowfor i in range(steps):
sess.run(train_step,feed_dict={x:X[start:end],y_:Y_[start:end]})
请问训练一次喂入全部数据集好 还是像上述代码喂入部分数据比较好 如何抉择
Answer
你这是手动选择batch size吗?如果数据量很大的话,你这样做应该没问题的
Question 1002508: 数据归一化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如果输入数据进行了归一化操作,经过网络模型,得到的预测输出值是不是也会偏小;意思是输入数据归一化,会影响预测的输出值?这时候是不是标签数据也需要进行归一化操作?
Answer
数据归一化(normalization)相当于做数据矩阵的较弱的right preconditioning,目的是减小矩阵的condition number,从而让梯度递减一类的优化算法收敛更快,而且求矩阵逆的误差减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层的线性回归,$Xw=y$,其中$X$是mxn输入数据矩阵,每一行是一个n维数据点,$w$是要求的网络参数,y是m个1维输出。当做数据归一化时,相当于乘上了right preconditioner$P$。
$XP^{-1}Pw=y$
其中$P$是个简单的可逆的对角线矩阵。$P_{ii}=\sigma_i$, $P_{ij}=0,i \neq j$, $\sigma_i$是输入数据X第i维的标准差。新求的网络参数是$Pw=w'$。新矩阵$XP^{-1}=X'$的condition number会小于$X$。还可以看出对$y$没有变化。
当用最小二乘法时,$loss=argmin_w(|XP^{-1}w'-y|^2)$,近似锥形。当condition number约等于1时,loss function在$w'$空间上的等高线(contour)更接近于圆/球;否则,当condition number是一个很大的正数时,等高线更接近于椭圆/椭球。对于梯度下降算法,圆形等高线下降更快。
结论是应该对输入数据做归一化,保持原始输出。
归一化是把数据都变为(0,1)的范围内,这样的话处理起来方便,计算量也大大减少了,损失函数更容易收敛。
Question 1002533: 求问:Cart分类树为什么是基尼指数最小化准则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cart分类树用基尼指数最小选特征,基尼类似熵概念(值越大不确定性越高),那在选择最初点时,不就该选这种包含信息多的特征作为起始点吗? 可是书里写的是最小原则? 实在不解,求大神解读
Answer
Question 1002545: SVM模型的可解释性如何?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一般大家都说线性模型解释性好,boosting模型解释性差,很少看到对SVM的解释性的总结。请问SVM模型的可解释性如何?
Answer
如果是线性的kernel,有良好的解释性,类似于线性回归。
如果是非线性的kernel,比如rbf,那么解释性则很差。
逻辑回归求的$d$维参数$w$,表示每个输入特征对结果$y$的重要性,所以从特征的角度很好解释。然而SVM以测试点$z$和所有支持向量$x_i$的相识度向量$k(x_i,z)$作为特征,所以从输入向量$z$来说就不好解释。应该做预处理,计算出点的相识度向量$k(x_i,z)$,然后就容易解释了。比如$k(x_i,z)$很大($z$和某个支持向量$x_i$相似),而且$c_i$较大($x_i$靠近分割超平面),此时$y_i$对输出标签的影响就很大。
解释性不是很强。但是特征对应的系数越大,也能够说明这个特征的重要性越大。
(不是个人观点,参考这个论文)。
Question 1002566: 如果采用非等权重的方法集成一个随机森林,会表现得更好嘛?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随机森林只支持等权重地集成所有的决策树,如果我们根据每个树的预测精度来给每棵树设置不同的权重,那么这样的到的随机森林会更好嘛?
Answer
我觉得不会。因为随机森林中每棵树见到的数据子集(sample with replacement)和特征都不一样,很难衡量一棵树比另一棵好。一个极端的例子,有棵树训练用到所有数据和特征,达到过拟合,训练错误为0,如果它权重很大,那结果接近于一棵树的结果,测试错误会较大。按训练误差给树加权重,本质上是减弱随机性,更倾向于达到过拟合。
但实际效果要试试才知道,可能针对不同数据和参数,效果会不同。而且树权重分布的设计也很重要。
这篇论文用准确率做权重,号称有改进。
Question 1002570: 机器学习里的ppv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机器学习里的ppv是什么意思,全称是什么?经常是在模型的精度验证、评价上看到这个缩写。
Answer
ppv的全称是Positive Predicted Value,是和Precision(精度)完全一回事。
$$ppv = \frac{预测为真中正确的个数}{预测为真的个数}$$
Question 1002578: 决策树或者随机森林能够直接处理missing data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决策树或者随机森林能够直接处理missing data吗?还是需要做预处理?
Answer
一。决策树/随机森林(RF)直接处理missing data的方法:
1.CART中可用surrogate splits,但是根据Random Survival Forests,RF不推荐surrogate splits。
"Although surrogate splitting works well for trees, the method may not be well suited for forests. Speed is one issue. Finding a surrogate split is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and may become infeasible when growing a large number of trees, especially for fully saturated trees used by forests. Further, surrogate splits may not even be meaningful in a forest paradigm. RF randomly selects variables when splitting a node and, as such, variables within a node may be uncorrelated, and a reasonable surrogate split may not exist. Another concern is that surrogate splitting alt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variable, which affects measures such as VIMP."
2.用C4.5代替CART,C4.5计算information gain时没直接用到missing data。
二。或者用填值(imputation)的方法预处理:
1.用average/median/mode填;或根据原始的RF,用加权后的average/median/mode填,权重是missing data point和其他data point的相识度。
2.用复杂算法去估计missing data,比如R中SVDmiss,交替地算SVD和填值。还有missRanger和missForest,交替的填值和进行随机森林。
3.这里提到"on the fly imputation" (OTFI),随机地填其他数据点中出现过的值,但是填充的值不用于split的计算。
4.Handling missing data in trees: surrogate splits or statistical imputation ?其中说填值方法计算量小,效果好。
我的理解是最好用填值,因为填值和训练是独立的两个步骤,填值后数据比较稳定,利于分析,且训练计算量小。对于决策树可以不用填值,但是随机森林需要填值。
python里sklearn不能,pycaret能。
原理上说随机森林是支持有缺失值的。
Question 1002621: 泊松回归有哪些应用场景?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泊松回归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它和普通的最小二乘回归在应用的时候最大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Answer
泊松回归主要是用在y服从泊松分布的问题上。
泊松分布是用来计数的,比如公交车的停靠次数、服务器宕机的次数、每个链接1天内被点击的次数等等。
这些变量的回归残差不是正态分布,所以用最小二乘就不合适了。
消灭零回复。。
泊松分布主要应用于离散型随机变量。
应用场景举例:酒店收益管理,应用泊松分布估算售卖进度的快慢从而调整价格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详细了解可私聊我知乎号:zhihu.com/people/wangweitong
Question 1002641: XGBoost损失函数中正则项的理解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考虑到其中第二项的L2 norm of leaf scores,也就是每个叶子节点上输出的score的L2模的平方和。
那么两个y分布差异很大,而x分布相同的任务,会不会引起正则损失有很大的差异呢?
恳请大佬解惑。
Answer
我觉得会有很大差异的,但是应该不会影响到模型训练。
因为baseline是相对的吧。
Question 1002656: 用SGD计算逻辑回归时的迭代公式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SGD的公式如下,alpha后面的是在xi, yi点的损失函数的梯度
但是具体对于逻辑回归来说,迭代公式是什么?也就是说逻辑回归损失函数的梯度应该是什么?
Answer
$\triangledown _{\theta }J( \theta;x_{i},y_{i})$
=$-\frac{\partial }{\partial \theta}(y_{i}log(h_{ \theta}(x_{i}))+(1-y_{i})log(1-h_{ \theta}(x_{i})))$ (交叉熵损失)
=$-\frac{y_i}{h_{ \theta}(x_i)}\frac{\partial h_{ \theta}(x_i)}{\partial \theta}+\frac{1-y_i}{1-h_{ \theta}(x_i)}\frac{\partial h_{\theta}(x_i))}{\partial \theta}$
=$-\frac{y_i}{h_{\theta}(x_i)}h_{\theta}(x_i)(1-h_{\theta}(x_i)))x_i+\frac{1-y_i}{1-h_{\theta}(x_i)}h_{\theta}(x_i)(1-h_{\theta}(x_i))x_i$(sigmoid的导数公式)
=$-y_i(1-h_{\theta}(x_i))x_i)+(1-y_i)h_{\theta}(x_i)x_i$
=$-y_ix_i+y_ih_{\theta}(x_i)x_i+h_{\theta}(x_i)x_i1y_ih_{\theta}(x_i)x_i$
=$(h_{\theta}(x_i)-y)x_i$
第$j$个coefficient update的公式
$$\theta_j:=\theta_j - \alpha (h_\theta(x^r) - y^r)x^r_j$$
$h_\theta(x^r)$是当前模型对某个随机样本$x^r$的预测值,$x^r_j$是第$r$个样本中第$j$个变量
写成向量的形式就是
$$\theta:=\theta - \alpha (h_\theta(x^r) - y^r)x^r$$
Question 1002660: lasso path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lasso path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Answer
lasso path描绘了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和lasso惩罚系数$\lambda$的关系。
惩罚系数越大,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越小,非零的系数也越少。下图就是lasso path的一个例子,每条线代表着一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lasso path可以看出各个回归系数随惩罚系数的变化、看出自变量退出模型的先后顺序。
Question 1002662: 在random forest和xgboost这类集成树模型中是如何计算_feature_importance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Answer
随机森林和xgboost中的importance是一样的计算方法。
概括地说,一棵树中,某个特征的importance就是损失函数在这个特征切分点上的提升。在整个模型中,importance就是它在所有树上importance的均值。
例如,对于一个二元分类问题,我们用了gini impurity作为分叉标准的随机森林。假设,森林中一共三棵树。
特征A在树1中作为划分点,并且在这个点上,gini从0.6降到0.3。
特征A在树2中作为划分点,并且在这个点上,gini从0.5降到0.4。
特征A并没有出现在树3中。
特征A的importance为:((0.6-0.3)+(0.5-0.4))/3=0.13
特征B在树1中作为划分点,并且在这个点上,gini从0.3降到0.1。
特征B在树2中作为划分点,并且在这个点上,gini从0.7降到0.5。
特征B在树3中作为划分点,并且在这个点上,gini从0.4降到0.1。
特征B的importance为:((0.3-0.1)+(0.7-0.5)+(0.4-0.1))/3=0.23
上面的例子是gini,当然也可以entropy。对于回归任务来说,损失函数可以是MSE,或者MAE之类。
Question 1002690: SARIMAX是什么算法?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时间序列SARIMAX是什么算法?ARIMA是时间序列预测中比较出名的算法。那这里的SARIMAX是比ARIMA多了什么优势呢?
Answer
S是Seasonal,就是季节性、周期性的意思
X是eXogenous,外部信息的意思
所以SARIMAX和ARIMA比就是增加了周期性,并且使用了外部信息来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
Question 1002743: 关于lasso和ridge的区别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这是以两个变量为例,求解变量的系数。左图是lasso优化,右图是rigde优化过程
我的疑问:
为什么lasso是有Corner的,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我的理解这个矩形是通过对1范式(绝对值)求导获得的结果集(-1,1)组成的)那么岭回归呢?
实在想不通了,请教各位大佬了,谢谢!
Answer
真正画全了的图应该是两组等高线,一个像你图中的椭圆等高线(contour),在贝叶斯框架中表示的是似然函数(likelihood),描述如何由未知变量生成观测值的数学模型;对于Lasso,另一组是正方形等高线,代表的是先验知识(prior)。最优解就是这两组等高线的交点。因为相交点有无数个,具体相交点的选择由拉格朗日乘数来控制,确定似然函数和先验知识在loss中的比重。
一般为了说明prior项的作用,只画一条线示意,代替等高线曲面。比如$|w_1|+|w_2|=1$,画出来就是你左图的正方形。$|w_1|+|w_2|=2$会是更大的正方形。
如果是ridge,应该是一组圆形等高线,或者说是一个倒的圆锥。
Question 1002749: 怎么理解随机森林的oob error?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怎么理解随机森林的oob error?有了oob error是不是就不用做交叉验证了?
Answer
严格来说,OOB error不能完全取代交叉验证(看完下文就知道了)。
OOB(Out-of-bag) error也叫做包外误差,是随机森林中的一种度量预测误差的方式。
我们知道随机森林是由很多数组成的,而每棵树当中只用了部分样本来训练。
假设训练集中一共有$N$个样本$x_1,x_2,\cdots,x_N$,随机森林中有$M$棵树,$T_1,T_2,\cdots,T_M$。
对于一个样本$x_i$,我们用那些没有使用$x_i$训练的树组成的小随机森林来预测$x_i$,其预测误差就是$x_i$在这个随机森林上的OOB error,$\text{Err}_i$。
整个随机森林的OOB误差就是所有训练样本的平均OOB误差,
$$\text{OOB Error}=\sum^{N}_{i=1}\frac{\text{Err}_i}{N}$$
通常来说,OOB误差会比交叉验证的误差更大,因为估计OOB时,我们只用了随机森林中的部分树,没有使用完整的模型,限制了模型的发挥。但OOB省去了交叉验证中多次训练的步骤,所以比较方便,节约了时间。
是的,不需要交叉验证了。
Question 1002766: Lasso和岭回归的正则项包含截距(常数项)吗?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Lasso和岭回归的正则项包含截距(常数项)吗?
我看了公式(Lasso回归和岭回归的损失函数),感觉截距是包含在正则项里的,但不是太确定。
Answer
正则项的目的是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而不是intercept,所以是不应该包含intercept的。
另外一方面,题主的链接里的目标函数,应该都是针对数据已经中心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截距已经是零了。
正则项是不包括截距的。
Question 1002790: 一个关于机器学习模型性能的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最近在做一个人体运动模式识别的项目, dataset在:
https://archive.ics.uci.edu/ml/datasets/human+activity+recognition+using+smartphones
先前尝试过高斯过程,LSTM等费时费力的强大模型,调了很长时间的参后能到95%左右的准确率。
今天闲得无聊跑了一下Logistic回归,特征什么的都完全一样,简单调了几下之后就达到了96.5%, 我有点不敢相信这个结果,难道这么简单的线性模型能战胜强大的深度学习么? 会不会是我的代码写错了。。
本人机器学习小白,望各位大佬赐教,这种情况真的有可能发生么?
Answer
Question 1002805: 请问 L1 到底为什么具有稀疏性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网上很多画图的,说函数相交于坐标轴上。
那请问谁可以从代数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L1 就能稀疏呢?
L(x) = f(x) + λ|w|
Answer
1.你的图有错误,横轴和纵轴应该是$w_1$,$w_2$,不是 $x$。
2.loss function是参数 $w$的函数,不是输入数据$x$的函数。
$L(w)=\underset{w}{\mathrm{argmin}}(f_x(w)+\lambda|w|_n)$,$n=1,2$
$f_x(w)$是似然函数项,比如是$|X^Tw-y|^2$
3.左图中LASSO $w_1=0$,$w_2\neq0$,而右图中Ridge $w_1\neq0$,$w_2\neq0$,明显LASSO中非0的参数$w$更少,更稀疏。
参数更新的时候,L1求导值为+1或-1,假如说经常出现+1的话,k=k-α*1那么参数就会很快下降到0;L2求导的话值为w(权重,一般为小数),k=k-α*w,这样的话下降时不断减去一个越来越小的小数,只能慢慢趋近于0而无法到达0。
个人理解,求大佬指正。
有人知道吗?
Question 1002876: 如果支持向量机做回归任务,支持向量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如果支持向量机做回归任务,支持向量是什么?
Answer
http://sofasofa.io/forum_main_post.php?postid=1002420
SVMR一般有两种,一种是vapink SVMR,设定$\epsilon$,error大于这个值的是support vector。还有一种是least-square SVMR,所有点都是support vector。
Question 1002881: 图像分割(imaging segment) 可以对图片数据进行裁剪,增多训练的数据量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图像分割可以对图片进行裁剪,增加训练的数据量么
Answer
图像分割不能从几何空间的维度(长宽高)增加训练数据,比如cnn这类patch based算法,已经用了所有的已定义大小的数据块(patch)。我的理解,图像分割可增加特征信息:
1.一维像素点属于某类/某区域的标签(class/region label)
2.是否是边沿(edge)
3.整个class/region的统计量,比如mean,variance。
我觉得主要看应用,然后设计要添加的信息。
通常图片数量不够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加训练样本的数量,也就是数据增量(data augmentation)。
如果只是随机剪裁的话,可能会造成图片中的信息(轮廓、边缘)不完整。
数据增量的常用方法是旋转图片、翻转图片、增加噪点、调整图片亮度、灰度等等。
Question 1002903: 关于knn算法中kd树的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kd树可以用来来找样本点的最近邻的点,但是k近邻算法需要找到这个样本点最近的前k个点,那么kd树和knn是如何一起使用的?
难道每次找到一个最近点后,删掉这个点再重新建一个kd树,接着再找一个最近点,直到找到k个点吗?
谢谢!
Answer
只需要建立一个kd tree。kd tree不会直接给出相邻点,只能减小相邻点的查找范围,减小两点间距离的计算量。如果是kNN,需要记录k个当前最相邻点,在遍历kd tree时把每个可能的点和这k个当前最相邻点比较并更新,直到达到root。
Question 1002929: xgboost展开到二阶导数有什么好处啊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xgboost展开到二阶导数有什么好处啊
Answer
二阶导数收敛得快!
Question 1002930: 随机森林中增加树的数量对于偏差和方差的影响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随机森林中增加树的数量对于偏差和方差的影响
Answer
Random Forsest是由很多个数组成的,最终的结果可以看作是
$$M=\frac{M_1+M_2+\cdots+M_n}{n}$$
假设$M_i$是同分布的,那么$\mathbb{E}(M)$和$\mathbb{E}(M_i)$是相等的;而对于方差$\text{Var}(M)$应该就是只有$\text{Var}(M_i)$的$1/n$。$n$越大,方差越小,但是减小的幅度也随之变小。所以通常1000以内也就够了。
偏差不变,方差变小
Question 1002943: precision-recall曲线下面积有什么意义?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precision-recall曲线下面积有什么意义?具体该如何理解呢?
是不是和roc auc一样,小于0.5就说明分类器不够好?
Answer
像kidd23说的precision-recall曲线下面积(AUCPR)是精度precision的期望(加权平均)。首先,二元分类问题对每个数据点生成一个score ,然后设置一个threshold $c$,当score $>c$时输出标签1。
令随机变量X,Y分别表示真实标签为0,1的score,那么二元分类问题的score是两个概率密度函数($p_X(x), p_Y(y)$)组成的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如下图。
$Precision(c)=\dfrac{TP}{TP+FP}$
$Recall(c)=\dfrac{TP}{TP+FN}=P(Y>c)$
再看AUCPR的计算,纵轴长度是$Precision(c)$,横轴的微分长度是$|dRecall(c)|$
$$AUCPR=\int_{-\infty}^{\infty} Precision(c) |dRecall(c)| $$
$$=\int_{-\infty}^{\infty} Precision(c) \dfrac{|dP(Y>c)|}{dc}dc$$
因为概率分布函数求导得概率密度函数,所以
$$AUCPR=\int_{-\infty}^{\infty} Precision(c) p_Y(c)dc$$
$$=E_Y(Precision(c))$$
也就是说AUCPR是Precision在概率密度函数$p_Y(c)$上的期望。
大家很熟悉roc auc,它小于0.5就说明不好。
为什么呢?因为随便猜的结果就是0.5。
对于精度-召回曲线下的面积,多少就是不好呢?
当然也是和随便猜相比较。
如果正样本的比例为$\alpha$,那么随便猜的情况下,精度-召回曲线下的面积就是$\alpha$。
如果数据是平衡的,正负各一半,那么精度-召回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5就不好。
如果数据是非平衡的,正样本占10%,那么精度-召回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5就说明模型还不错。
------
下面我做了一个simulation,100万个样本,20万个是正标签,80万个是负标签,如果我们随便猜,那么对应的精度-召回面积就是约等于0.2,也就是正样本的比例。
这条线也可以当作是baseline了
precision-recall曲线下面积实际上就是等于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与roc auc不同,即使它小于0.5,也不能说明它差。
Question 1002944: 为什么说knn是惰性算法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怎么理解“惰性”呢?
还有哪些算法是惰性算法?
Answer
kNN不会去根据训练集主动学习或者拟合一个判别函数,而是去记住所有的训练样本。所以它并没有所谓的“训练”过程。当要进行预测时,它才会根据训练集去寻找最近邻,获得预测结果。
Question 1002961: LR中若标签为+1和-1,损失函数如何推导,求大佬解答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一般我们见到的都是0,1标签,+-1时该如何推导呢?
Answer
logistic regression中用的是logistic sigmoid函数
$$\text{sigmoid}(x)=\frac{e^x}{e^x+1}\in [0,1]$$
而$$\text{tanh}(x)=2\text{sigmoid}(2x)-1=\frac{e^x-e^{-x}}{e^x+e^{-x}}\in [-1,1]$$
下面蓝色是sigmoid,红色是tanh。
如果是用neural network,标签是一位的-1/+1,最后一层用tanh activation function。如果标签是一位的0/1,可用sigmoid。如果标签是多位的one hot编码,最后一层用softmax。
---------------------------------------------------------------------------------
令$x$是输入数据,$w$是logistic regression参数,$y=-1/1$是标签,$\sigma(z)=\sigma(w^Tx)$是sigmoid函数。
似然函数(likelihood)模型是
$P(y_i|x_i)_w=\sigma(y_iz_i)$,$y_i=-1/1$, $z_i=w^Tx_i$
minimum negtive log likelihood可得损失函数:
$argmin_w{l(w)_{y,x}}$
$=argmin_w{-\sum_{i=1}^N ln\sigma(y_iz_i)}$
$=argmin_w{\sum_{i=1}^N ln\dfrac{1}{\sigma(y_iz_i)}}$
$=argmin_w{\sum_{i=1}^N ln(1+e^{-y_iz_i})}$
注意,因为用的模型是sigmoid函数,这里的最小负log释然函数等价于最小cross entropy。
如果用cross entropy写
令$t=0.5y+0.5$,表示是否$y==1$的标签,$t=0/1$。
$argmin_w{CE(w)_{y,x}}$
$=argmin_w{-[t_i ln\sigma(z_i)+(1-t_i)ln(1-\sigma(z_i))]}$
$=argmin_w{-[(0.5y+0.5)ln\dfrac{1}{1+e^{-z_i}}+(0.5-0.5y)ln\dfrac{1}{1+e^{z_i}}]}$
$=argmin_w{ln(1+e^{z_i})-\dfrac{y+1}{2}z_i}$
当$y=-1/1$
$CE(w)_{y,x}=l(w)_{y,x}$
为什么非要是-1和+1呢?把0,1映射成-1,+1不就可以了?
逻辑回归里通常把负样本标记为0其实是有意义的,因为逻辑回归可以得到预测概率,预测结果为0,不仅表示了是负样本,同时也是表示$P(Y=1)=0$的意思。-1,+1表达不了这个。
建议你看林轩田老师的 机器学习基石 的第十课的ppt,里面就有推导
Question 1002973: Lasso是对数值大的系数压缩大还是数值小的系数压缩大?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比如我有两个变量$X_1$, $X_2$,做完线性回归之后发现它们的系数分别为
$$\beta_1=10, \beta_2=1$$
现在我对这个线性回归加$L_1$的惩罚项,也就是说模型变成了LASSO。
按照LASSO的原理,$\beta_1$和$\beta_2$应该变小。那么谁变小的幅度更大呢?还是说它们是等比例的变小?
Answer
LASSO的loss有两项分别是likelihood和prior。Loss对于$\beta$的gradient也分成两项。来至于likelihood的gradient和问题本身相关,很难比较$grad_{\beta_1}$和$grad_{\beta_2}$的大小。我们只能比较来至于prior的gradient。
$d(|\beta|)/d\beta=sign(\beta)$
也就是说来至于prior的改变量的绝对值是一个常数$C$($C=\alpha*\lambda$,$\alpha$是learning rate,$\lambda$是拉格朗日乘数,用于平衡likelihood和prior)。假如$C=0.1,\beta_1=10,\beta_2=1$,那么$\beta_1$和$\beta_2$只通过prior能变成0的最少步数分别是100步和10步。
如果是RIDGE,来至于prior的gradient
$d(|\beta|^2)/d\beta=2\beta$
随着$\beta$的减小,改变的速度也会下降。
Ridge回归是等比例衰减
lasso的话要分情况,有一种情况是还直接变为0.
Question 1003006: 时下最流行的模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 数据竞赛模型参数优化遇到了瓶颈怎么办?请问你先常使用哪种模型做分类预测或回归预测?
Answer
模型参数优化遇到了瓶颈就多做点特征工程呗。
Question 1003023: 为什么说非平衡(倾斜)的数据不好?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 开放问题在面经里经常看到考官问数据非平衡、倾斜、正负比例相差很大,该怎么办,需要哪些预处理。
但是我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非平衡的数据不好?它给模型训练带来了哪些麻烦呢?
Answer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数据集中正例远多于负例(比如说99:1),那么我们的模型即使什么都不学习,只要预测数据为正例,就可以得到很高的准确率(比如说99%),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模型,因为它无法识别出负例,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直观上的一些评价标准并不适用这种模型。需要引用F1-Score这样的评价方法。而且在模型的训练过程中,比如说卷积神经网络,过多正例使其Loss在整个Loss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容易忽略了负例的Loss,很难收敛到一个很好的结果,通常要在Loss中加入权重,比如说Focal Loss的方法。
机器学算法在不平衡数据上表现往往会下降
原因有:
1. 目标变量的分布不均匀使得算法精度下降,对于小类的预测精度会很低,因为学习样本不够多
2. 如果算法本身是精度驱动的,即该模型的目标是最小化总体误差,而小类对于总体误差的贡献很低
3. 有些算法本身的前提假设就是数据集的类分布均衡,同时它们也可能假定不同类别的误差带来相同的损失
Question 1003024: 如果用xgboost模型,那么还需要先做feature selection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如果用xgboost模型,那么还需要先做feature selection吗?
还是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完整的数据一起扔到xgboost里训练?
Answer
当然是需要的。
逆向思维一下,如果你加一堆不相关的变量到你的数据集里,然后再训练一次模型,你觉得模型的精度是下降的可能性大还是提高的可能性大?
一般来说,xgboost(包括random forests)对冗余的变量是不敏感的。
但是正如MangoCoke说的,“垃圾”变量肯定是对模型有负面影响的。
另外一方面,xgboost或者说每棵树在选择分叉点的时候,都是以贪婪的方式选择局部最优,所以有些特征可能在局部不错,但是从整体上看降低了模型整体的精度。
再有就是不相关或者重复的变量会影响最终的feature importance。
多余的变量对xgboost或者gbdt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做特征选择肯定是有帮助的。
另外可以参考一下:对于xgboost,还有必要做很多特征工程吗?
Question 1003038: kNN进行预测时计算复杂度是多少?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计算复杂度用kNN进行预测时每预测一个样本需要的计算复杂度是多少?假设一共有n个样本的情况并且没有用KD tree。
Answer
如果你的搜索算法用是暴力搜索的话,如果样本是D维的,复杂度是O(D*n)
Question 1003051: 哪些机器学习分类模型适用于小数据?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Answer
数据量小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复杂的模型,比如boosting,神经网络。
要用简单一点的模型,比如线性模型(线性回归,逻辑回归),kNN,朴素贝叶斯,还有SVM。
贝叶斯模型一般都可以处理小数据,分类回归都可以
SVM
Question 1003056: Probit model和Logit model的区别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Probit model和Logit model都是做二元分类的模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Answer
它们都是属于广义线性模型(GLM),但是用了不同的link function,因为它们假设了不同的分布,Probit model假设了残差是正态分布,Logistic regression假设了残差服从Logistic分布
Question 1003083: 逻辑回归最终的所有结果都是0的原因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逻辑回归结果一直是0,和选用的特征属性有关系吗
Answer
估计是标签是0的数据太多,数据不平衡引起的。以sklearn.linear_model.LogisticRegression为例,你可以尝试:
1.设置参数class_weight=‘balanced’,或者手动设置0/1类的数据权重。
2.逻辑回归真正的输出是一个数据点属于各个类的概率。用predict_proba()可得到。但是为了简化应用,sklearn中predict()方法自己设置了一个阈值0.5,如果P(Y=1)>0.5,那么输出标签就是1。你可以用predict_proba()得到测试数据属于0/1的概率,然后自己设置阈值。
你说的“最终结果”是指什么?是概率呢还是分类呢?
如果数据非常倾斜,有可能得到的分类标签都是0(因为概率都小于0.5),但是概率不可能都是0。
Question 1003100: 当数据量很小的时候,怎么做模型验证?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开放问题Answer
当数据很少的时候,就必须得充分利用数据了,所以更推荐用交叉验证。但是交叉验证只能用来估计误差,而不能用来调参,因为一旦用来调参就很容易过拟合。
另外k-fold交叉验证时,k不能选太大,对于小数据集而言,k取3或者4就足够了。
Question 1003120: partial dependence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partial dependence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据说可以看特征和target的关系,然后选择特征,是这样的吗?
Answer
我们用xgboost或者random forest的时候,一般都说这些是黑箱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特征的重要性(feature importance之类的),但是很难理解每个特征和目标值的关系;而线性模型就很好的解释性。
Partial Dependence就是用来解释某个特征和目标值y的关系的,一般是通过画出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来体现。
PDP是依赖于模型本身的,所以我们需要先训练模型(比如训练一个random forest模型)。假设我们想研究$y$和特征$X_1$的关系,那么PDP就是一个关于$X_1$和模型预测值的函数。我们先拟合了一个随机森林模型$\text{RF}(X)$,然后用$X_{i}^k$表示训练集中第$k$个样本的第$i$个特征,那么PDP的函数就是
$$f(X_1)=\frac{1}{n}\sum_{k=1}^n\text{RF}(X_1, X_{2}^k,X_{3}^k,\cdots,X_{n}^k)$$
也就是说PDP在$X_1$的值,就是把训练集中第一个变量换成$X_1$之后,原模型预测出来的平均值。
根据$X_1$的不同取值,$f(X_1)$就可以练成折线,这个折线就是Partial Dependence Plot,横轴是$X_1$,纵轴就是Partial Dependence。
下图就是一个例子
Question 1003129: 机器学习里extrapolation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时间序列机器学习里extrapolation是什么意思?经常在回归问题、时间序列预测问题里看到这个词,但是无法精确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Answer
extrapolation(外推、外插)一般对应的是interpolation(内插、插值)。
在机器学习里来说,一个测试点如果是个孤立点,或者说一个测试点不在原训练集的定义域范围内,那么模型在这种测试点上的估计就是外推。
正如Zealing所说,线性回归在extrapolation上有良好性质,而诸如kNN和决策树,extrapolation的结果就不好,因为它的预测值不会超过原训练集的取值范围。
下图是几个例子
外插extrapolation是相对于内插interpolation而言的。内插字面意思指测试输入在训练输入的取值范围内。假设训练输入在0到2之间,若测试输入为1则是内插,为100则是外插。
外插只能用线性回归等基于模型拟合数据的方法,不能用knn等基于相邻数据的方法,因为外插没有或很少相邻数据。内插是两种都能用。
Question 1003141: SVM里的软间隔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SVM里的软间隔是什么意思
Answer
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文章 图片是从里面拷出来的。
Question 1003162: 有序多分类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对于预测结果是有序的情况,比如对年龄段的预测,是每一个年龄段作为一类好,还是按二进制编码每个段预测,或者年龄段从小到大当作回归?
Answer
最好是多分类问题,因为你最后想知道的也是分类信息。而且每个年龄段数据的特性可能不一样,多个分类器才可学习出这些特性。用一个回归模型去拟合这些不同的特性,得到也是比较中庸的结果。比如说三条线段$x\in [0,1],y=1$,$x\in [1,2],y=2$,,$x\in [2,3],y=3$,如果分三段处理要简单点;如果用一条曲线去拟合(regression),曲线是非线性的,而且误差会很大。
唯一想到的问题是数据量是否足够去学习这些参数。数据量越多,分类器或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可信度越高。可以用置信区间区间来衡量。具体的置信区间公式我不清楚,印象中它宽度和$\frac{1}{\sqrt(n)}$成正比,大概需要50个点。
如果每年龄段的数据个数不多,学到的分类器参数误差很大,还不如合并数据变为一个回归问题。回归问题中要求输出值是线性的。你可以用年龄段的均值或中位数代表年龄段。比如0-9,10-19,20-29,...,你可以用[5,15,25,..]代表年龄段,除以5变为[1,3,5,...];如果是0-9,10-24,25-29,...,可映射为[5,17.5,27.5,...],除以5最后可变为[1,3.5,5.5,...]。
Question 1003192: 朴素贝叶斯的训练/预测效率如何?快吗?
统计/机器学习 贝叶斯 监督式学习 计算复杂度朴素贝叶斯的训练/预测效率如何?快吗?感觉这方面的讨论不是很多。
它和其他主流方法(LR、RF、Xgb之类)比起来,速度有优势吗?
Answer
总体上说朴素贝叶斯是很快的。
1. 训练的过程很快。因为训练朴素贝叶斯就是计算一些概率,并不需要矩阵计算或者迭代优化。朴素贝叶斯甚至比线性回归还快。
2. 预测的过程很快。预测的过程就是做一系列的乘法,这个速度应该是和线性模型等价的。
----
补充一下,朴素贝叶斯占用的空间也不大,因为模型参数不多,这点是明显优于Random Forests和xgboost的
Question 1003214: adaboost做回归预测的时候,是怎么调整样本权重的?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adaboost做分类的时候,分错的点会在下一轮获得更大的权重。那么用adaboost做回归的时候,这个权重是怎么来的?因为回归并不存在分对分错的情况。
Answer
Adaboost做回归时误差率、权重系数如何选择:
先看看回归问题的误差率的问题,对于第$m$个弱学习器,计算他在训练集上的最大误差:
$$E_m=max\left | y_i-G_m(x_i) \right |\quad i=1,2,...,N$$
然后计算每个样本的相对误差:
$$e_{mi}=\frac{\left | y_i-G_m(x_i) \right |}{E_m}$$
这里是误差损失为线性时的情况,如果我们用平方误差,则
$$e_{mi}=\frac{\left ( y_i-G_m(x_i) \right )^2}{E_m^2}$$
最终得到第$m$个弱学习器的误差率:
$$e_m=\sum_{i=1}^Nw_{mi}e_{mi}$$
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得到弱学习器权重系数 \alpha 。这里有:
$$\alpha_m=\frac{e_m}{1-e_m}$$
对于更新更新样本权重$D$,第$m+1$个弱学习器的样本集权重系数为:
$$w_{m+1,i}=\frac{w_{mi}}{Z_m}\alpha_m^{1-e_{mi}}$$
这里$Z_m$是规范化因子:
$$Z_m=\sum_{i=1}^{N}w_{mi}\alpha_m^{1-e_{mi}}$$
最后是结合策略,和分类问题稍有不同,采用的是对加权的弱学习器取中位数的方法,最终的强回归器为:
$$f(x)=\sum_{i=1}^{N}(ln\frac{1}{\alpha_m})g(x)$$
其中,$g(x)$是所有$\alpha_m G_m(x),m=1,2,....M$的中位数。
-------------------------------------------------
AdaBoost回归算法总结起来就是:
输入:训练数据集$T = \left\{ \left( x_{1}, y_{1} \right), \left( x_{2}, y_{2} \right), \cdots, \left( x_{N}, y_{N} \right) \right\}$,其中$x_{i} \in \mathcal{X} \subseteq R^{n}, y_{i} \in \mathcal{Y} = \left\{ +1, -1 \right\}, i = 1, 2, \cdots, N$
输出:回归器$G\left(x\right)$
1. 初始化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
$$D_{1}=\left(w_{11},w_{12},\cdots,w_{1N}\right), \quad w_{1i} = \dfrac{1}{N}, \quad i=1,2,\cdots,N$$
2. 对$m=1,2,\cdots,M$
2.1 使用具有权值分布$D_{m}$的训练数据集学习,得到基本分类器$G_{m}\left(x\right)$
2.2 计算训练集上的最大误差
$$E_m=max\left | y_i-G_m(x_i) \right |\quad i=1,2,...,N$$
2.3 计算每个样本的相对误差(如果采用平方误差):
$$e_{mi}=\frac{\left ( y_i-G_m(x_i) \right )^2}{E_m^2}$$
2.4 计算回归误差率:
$$e_m=\sum_{i=1}^Nw_{mi}e_{mi}$$
2.5 计算弱学习器的系数
$$\alpha_m=\frac{e_m}{1-e_m}$$
2.6 更新样本集的权重分布为
$$w_{m+1,i}=\frac{w_{mi}}{Z_m}\alpha_m^{1-e_{mi}}$$
其中, $Z_{m}$是规范化因子
$$Z_k=\sum_{i=1}^{N}w_{ki}\alpha_k^{1-e_{ki}}$$
3. 构建基本分类器的线性组合
$$f(x)=\sum_{m=1}^{M}(ln\frac{1}{\alpha_m})g(x)$$
其中,$g(x)$是所有$\alpha_mG_m(x),m=1,2,....M$的中位数。
Question 1003279: 关于方差和偏差和噪声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问个问题 求大神告知
这里的 yD 和 y 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的数据集不是只有一个标签的吗?
还有关于方差和偏差
我们令
y_i 是第i行数据真实标签
y_pred_i 是第i行数据预测标签,mean_y_pred是所有预测值的均值
我们知道方差是针对一个数据集的,那么 方差是所有预测值数据集的方差吗?
就是说 方差=sum((y_pred_i-mean_y_pred))/n i从1->n 吗?
然后偏差是针对数据集的还是针对单个数据实例的?
就是说 第i行数据的偏差=(mean_y_pred-y_i)^2 ?
还是说 所有数据的偏差=sum((mean_y_pred-y_i)^2)/n ?
然后噪声又是怎么求的?机器学习书上的噪声是 (yD-y)^2/n 这里的yD和y就是我上面提问的,不是一样的嘛?
Answer
你截图里的$y_D$应该是观测值,$y$是真实值,具体的前后文不知道,我觉得应该是有观测误差,所以$y$和$y_D$不一定相等。
一般偏差是指总体的均值和预测的均值的差,假设$y_i$是真值,$\hat y_i$是预测值,偏差的式子为
$$\sum_{i=1}^n\frac{y_i-\hat y_i}{n}$$
你说的方差是
$$\sum_{i=1}^n\frac{(\hat y_i-\text{mean}(\hat y))^2}{n-1}$$
Question 1003340: Decision Tree R code实现 选method的办法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RDecision Tree 算法本质上其实就是每次迭代的时候选择最好的地方砍一刀,从而提高data的纯净度,直到一个batch里面只剩下纯净的一种tag的算法。根据这种理论,应该不存在一个数据集画不出树的情况。但是最近在做反欺诈的data的时候发现用 method = “class” 来做就会出现画不出树的情况,但是当把函数调成“possion”的时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不过possion这个算法不能每次都跑出来一个固定解,也是挺头疼的,有大神来帮忙看下为啥么
Answer
你用的是rpart么?
反欺诈是分类问题,所以你需要把y进行factor一下,然后再设置
method="class"
Question 1003404: 惩罚系数不变,特征变大,是不是更容易被Lasso去除?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在Lasso回归的环境下,如果我把某个特征$X_1$扩大,比如赋值$X_1=100X_1$,并且保持惩罚系数不变,那么$X_1$是不是更容易被Lasso去除(回归系数为0)?
我看到一个相似问题Lasso是对数值大的系数压缩大还是数值小的系数压缩大?但是好像和我问的不是完全一样,请求高人指点。
Answer
对,把某特征$X_1$扩大,并且惩罚系数$\lambda$不变,$X_1$的回归系数$w_1$更容易为0。
把一个特征扩大变相把回归系数缩小,$X_1'=100X_1$可得$w_1'=w_1/100$。而且正则项提供的让回归系数变为0的gradient是相等的,$\lambda sign(w_1)=\lambda sign(w_1')$。所以新回归系数$w_1'$更容易为0。
Question 1003416: 反复多次Lasso进行特征选择?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数据降维 特征选择我遇到的问题是变量很多,所以想用Lasso方法,这样得到的模型会有很多变量的系数为0。
我运行了一次Lasso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的变量的系数不为0,我能不能对剩下的变量再做一次Lasso,反复进行,直到剩下的变量比较少为止。
我想知道这样做有没有什么道理,或者说有什么问题?
Answer
如果你觉得变量在Lasso之后仍然太多,你应该增大你的正则系数,让惩罚更大,而不是再重复一次Lasso。
其次你说“直到剩下的变量比较少为止”,这不是一个很科学的说法,变量的多少不是人为决定的,应该是通过对惩罚系数进行交叉验证调参得到的。
你可以看下Lasso path,它能够反映出惩罚系数和剩下的变量的个数。
Question 1003421: 到底什么时候用lightgbm什么时候用xgb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感觉是一个面试非常爱问的问题
而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决定是用xgb还是lgb呢? 我目前的想法是数据量上去了就lgb,小一些就xgb
求大神解答~
Answer
它们两者区别不大,lightgbm不是太吃内存的,速度更快,你也提到了,更适合大数据吧
跟楼主的经验一样,数据小的时候xgb好一点。
Question 1003425: 怎么计算(估计)ROC AUC的置信区间?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描述性统计ROC AUC比较常用用来评价二元分类器的精度,那么怎么计算(估计)ROC AUC的置信区间?
Answer
roc的auc也是可以阐释为概率的(见这里)。所以就是相当于去估计一个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的置信区间。
用bootstrap的方法,选出$n$组正负样本,正样本的概率比负样本大的组数为$k$,那么roc auc的估计值为$k/n$,这个估计值的方差为
$$\frac{\text{auc}(1-\text{auc})}{n}=\frac{k/n(1-k/n)}{n}=\frac{kn-k^2}{n^3}$$
只要$n$够大,这个估计值应该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都已知,也就能得到置信区间。
可以多跑几次validation,比如30次,然后求这30次auc的均值和方差,根据正态分布,得到置信区间。
周志华的机器学习前面部分就有。打开qq群流行的pdf看看,和朴素贝叶斯统计相关,和医院判断hiv阳性阴性概率的方法差不多,就是条件概率,打表就能算了~
Question 1003434: 相关系数很小的变量一定要删掉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 特征选择在做特征选择的时候,我们计算目标值和每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小,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变量对于预测y没有什么用,所以可以把它删掉,这样做有问题吗?
Answer
相关系数是用来表示线性关系的,如果是线性模型,相关系数很小的变量的确不会显著;对于广义线性模型的话就不一定了;对于非线性模型,比如决策树,即使相关系数为0的变量,也可能很有用。
不可以简单是删除相关性小的变量哦。有两个原因
第一:看你选择的是什么相关性分析,皮尔森系数是线性的,斯皮尔曼等级是更通用的。如果你用皮尔森算出来很小,只能说明没有线性关系,有可能也很相关哦。
第二:例如房价和经纬度的关系,即使是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也会很小,但是经纬度却是很重要的信息
我觉得这样做不是太好
“多小算是小”这个问题很难决定
其次就是相关系数只是线性相关而已,非线性的怎么办?
有时候很多变量都相关性不高,但是它们一起作用可能效果明显,全都删掉明显就不好了
Question 1003437: 关于损失函数h(x), J(x), cost的概念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刚开始学机器学习,正在coursera上学吴恩达老师的课,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因为本身大学的课程就很多,再加上coursera上有截止期限制,没有什么巩固时间,感觉学的不是很扎实,学到第三周逻辑回归之后再加上之前学的彻底懵了,现在忽然回首发现自己hθ(x),J(θ),cost(hθ(x)-y)这几个函数什么意思都混了,算法的过程也乱成一锅粥,翻回去看了看讲义,自己总结了一下,希望大神帮忙看一下我说的对不对,谢谢各位老师!:
首先hθ(x)是假设有一个θ向量和x有一定的关系能预测结果y的函数,θ如何的到呢,就要构造一个cost函数来计算每一次预测值h和实际值y的偏差,然后将很多的偏差利用J函数求出平均来并且最小化这个J,此时的θ就可以补全最开始的预测函数h
Answer
你说的是对的
$h_\theta$是模型,$\theta$是模型的参数
$h_\theta(x)$是模型在样本$x$上的预测值
$h_\theta(x)-y$是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差
$J_\theta$可以表示模型参数为$\theta$时的损失函数,你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的$\theta$让$J(\theta)$越小越好
在回归时$J_\theta$也可以表示为
$$J_\theta=\sum_{(x, y)\in S}(h_\theta (x) - y)^2=\sum_{(x,y)\in S}\text{Cost}(h_\theta (x), y)$$
Question 1003632: 怎么理解platt scaling?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大家好,我对platt scaling不是很理解,大概知道是SVM里用得到概率输出的方法。
具体应该怎么理解platt scaling?
Answer
platt's scaling本质上就是利用一个逻辑回归将SVM的输出值映射为概率。
因为SVM的输出值是样本和决策边界的距离而非概率,输出值大于0是正样本,输出值小于0是负样本。
platt's scaling就利用这个输出值作为样本的特征,再利用样本的标签,训练一个一维数据的逻辑回归。这个逻辑回归的最后输出的概率值就是platt's scaling后的预测概率。
假设第$i$个样本的特征为$X_i$,SVM的决策函数的输出结果为$f(X_i)$,那么platt's scaling之后预测这个样本为正的概率为
$$P(1|X_i)=\frac{1}{1+e^{af(X_i) + b}}$$
其中$a$和$b$是通过训练集训练得到的。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说,platt scaling相当于在最外面加一个sigmoid输出层
Question 1003655: post lasso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 开放问题post lasso是什么意思?求介绍,感谢!
Answer
先用lasso进行特征选择,再用lasso中系数不为零的特征再进行一次线性回归或者逻辑回归,这个就是post lasso。
post-lasso来源于这一篇论文Least squares after model selection in high-dimensional sparse models
文章里提到先训练一个LASSO回归,其目的是进行特征选择,保留系数不为零的特征。用这些特征再重新训练一个最小二乘回归。整个过程叫做post-lasso模型。
论文里也证明了post-lasso是优于lasso的,因为有较小的bias。
先用所有变量fit一个lasso模型,然后用lasso选出的变量再fit一个模型
Question 1003709: 怎么用KS值来评价二元分类器?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我印象中KS值(Kolmogorov-Smirnov)是用来判断两个连续分布的相似度的,那怎么用KS值来评价二元分类器?
Answer
是的,你说的没错,KS是用来判断两个连续分布的。
所以我们用KS来比较二元分类模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模型的概率输出。类似于auc一下,我们不能直接用预测标签,而是用预测的概率。这样我们就有了两组连续数值:一组是真实值为+的预测概率值,一组是真实值为-的预测概率值,然后对两组预测值分别画出cdf,两个cdf的最大距离就是KS-score。
如果模型预测出来的结果完全线性可分,那么KS-score就是1。
上图的例子里,蓝色曲线是真实标签$y=0$的预测样本的输出概率的CDF,绿色曲线是真实标签$y=1$的预测样本的输出概率的CDF,红色是它们距离最远的点,这个距离就是这个分类模型的KS score。
Question 1003714: 感知机和支持向量机的区别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 人工神经网络感知机和支持向量机的损失函数都是hinge loss,那么它们两个在做二元分类的时候是否是等价的呢?
Answer
感知机和SVM不等价。
参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500780中DeAlVe的回答。
带margin感知机目标函数是
Soft margin SVM目标函数是
可以看到SVM是带参数$w$的L2正则项的感知机,目的是让支持向量到分割超平面的几何距离最大,也就是maximum margin。
我自己理解是:当$||w||_2^2$减小或者margin$\frac{2}{||w||_2}$增大时,让有更多的$x_i$在第一项中得到非零值,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w$是支持向量的加权和(见下面公式)。越多的支持向量让$w$更robust,减少过拟合。margin越小越可能过拟合。
其中$c_i$是SVM dual problem中的拉格朗日乘数,$c_i$大于0时,$x_i$为支持向量。
感知机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分割平面,使得尽量得区分正确
SVM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分割平面,不仅区分正确,而且要让正负样本尽量远离这个分割平面
下图里面,$H_2$就是感知机的(不一定唯一),$H_3$就是SVM的。
Question 1003723: 为什么非平衡的数据更适合用精度-召回曲线,而不是roc auc?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为什么非平衡的数据更适合用精度-召回曲线,而不是roc auc?
在非平衡的数据集上,精度-召回曲线的优势体现在哪儿呢?
Answer
先说结论:我觉得楼主问题中有个误解。用precision-recall的主要理由不是因为正负样本个数悬殊,而是因为应用更关心正样本的分类结果。
非平衡的数据一般来至于正样本明显小于负样本,且更关心正样本分类结果的应用。比如信用卡诈骗中,诈骗的交易数远小于正常交易数,并且主要关心是否能找出欺诈交易及其效率。
ROC里看TPR和FPR,精度-召回曲线看Precision 和recall,其中TPR=recall。那我们主要是比较FPR 和Precision。
TPR (True Positive Rate) =Recall = TP / (TP+FN)
FPR (False Positive Rate) = FP / (FP+TN)
Precision = TP/(TP+FP)
以上三个指标(metric)都是$x/(x+y)$的形式,对分子$x$更敏感。也就是说TPR(Recall)只和正样本相关,FPR是只和负样本相关,Precision是偏向正样本的指标。所以precision-recall更适合于关心正样本的应用。ROC适合对正负分类结果都关心的应用。
假如有个应用是正样本个数远远小于负样本个数,且对正负样本的结果都关心。TP<<FP,所以precision接近于0,很难用precision去评价分类器好坏;而FP和TN可比,0<FPR<1。反而此时应该用ROC而不用precision-recall。
参考这里。
题主有兴趣可以看看这篇被引用了两千多次的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Recall and ROC Curves.
论文里的一个关键句子是“when dealing with highly skewed datasets, Precision-Recall (PR) curves give a more informative picture of an algorithm’s performance.”
Question 1003797: xgboost里的每棵树是不是等权重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我一直有一个疑惑,xgboost里的每棵树是不是等权重的?
Answer
xgboost是和gdbt类似的,所有的树都是等权重的,权重就是learning rate
adaboost里的树权重是不一样的
boosting里的树都不是等权重,不然就是random forest了
Question 1003885: softmax模型和最大熵模型是否是一回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我有个问题,softmax模型是不是就是李航老师书里的最大熵模型?那logistics模型是最大熵模型吗?
Answer
对,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wiki中:
但是在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中有点不同。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是:
maximum entropy是:
它们不同是(6.7)中$w_k$是$n$维向量,参数$w_{k,i}$的总数共有$nK$。而(6.22)中$w_i$总数只有$n$个,对于不同$y=k$,它们共享相同的参数,$w_{k,i}=w_i$。共享参数的原因是maximum entropy 中只有 $n$个限制条件。
如果改为$nK$个限制条件,比如 $E_{P(y=k)}(f_i)=E_{\tilde{P} (y=k)}(f_i)$,二者就一样了。
Question 1003892: 坐标下降法求LASSO问题怎样执行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学习中看到有人提到利用 坐标下降法 求解LASSO,但是有个疑问,坐标下降法是每次迭代固定其余维度变化一个维度,然后求拉格朗日函数在当前维度上的最小值,这个求最小化的步骤中岂不是还是要利用到导数?就是在这个轴方向上的导数为零即为最小值取值点,但是LASSO问题中惩罚项决定了其目标函数是不可导的,这样坐标下降法怎么能执行下去呢?再一个,目标下降法需要保证目标函数是可微凸函数才能保证收敛于全局最小值,LASSO的目标函数天然就不是可微的,这样是不是说明使用坐标下降法得到的额LASSO问题的解是不可信的呢?
Answer
LASSO的正则项只在“数学”的0点才不可微。但因为有round-off error,“数值计算”中的0并不是数学上的0,而是(0-e,0+e),e是浮点能表示的精度。在IEEE 754中有$+0,-0$两个浮点数表示0,分别代表(0,0+e),(0-e,0)。所以当$x=+0/-0$时,$d(|x|_1)/d(x)=+1/-1$,并非不存在。把L1norm当做可微的就可以了。
Question 1003911: 如何在本地判断算法效果得到优化?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 数据竞赛sofasofa每次要两个小时才更新一次算法效果。
这样在本地就很难判断算法的改动是否会产生优化。
如果等待在线评估,等待时间就太久了。
有没有办法在本地判断算法效果得到优化?做一些粗略的评估也行啊。
Answer
你在本地可以做模型的交叉验证
或者把数据分割成训练集和验证集
Question 1003913: 最小角回归是天然的LASSO化?正则化参数怎么体现?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和“前向选择(Forward Selection)”和“前向梯度(Forward Stagewise)”算法类似,最小角回归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Y=X*w的问题,其中Y是m*1向量,X是m*n矩阵,w是n*1的待求系数向量,如此一来似乎问题和LASSO的损失函数没有关系了,那么说最小角回归求LASSO难道是因为最小角回归天然具备LASSO的特性,能够使得一些系数向量中的值为零?
那么承认了修正的LARS算法得到的解就是LASSO的解的基础上,LASSO回归中的正则化参数怎么在LARS中得到体现呢?修正的LARS算法只是说当系数转变符号时去掉相应的向量而已?
Answer
很有意思的问题:
1. 这类最小二乘回归问题$argmin_w(|y-w^Tx|^2)$,所求问题是把$var(y)$所代表的$y$能量如何分布到协方差矩阵$Cov(x)=x^Tx$上。$y^Ty=x^Tww^Tx$,其中 $w_i^2$代表$var(x_i)$单独分到能量的比例,$2w_iw_j$代表因为colinear问题$cov(x_i,x_j)$共享能量的比例。举个极端的例子,$y=w_1x_1+w_2x_2$,如果$x_1=x_2$,$corr(x_1,x_2)=1$。$y$的能量分给$x_1$或$x_2$ 都一样。 那么 $w_1+w_2=1$都是合理的解。只有加上 $|w|_1$正则项,才可以保证得到$w=[1,0]或[0,1]$这样稀疏的解。换句话说,求稀疏解等于能量集中,把colinear引起的共享能量集中到一个变量$x_i$上,此时$|w_i|$增大,而$|w_j|$保持较小值。
2.原始的LARS得到稀疏解有三个原因:a)Forward,起始点是原点$w=[0,0,...]$,b)每次只求一个参数, c)boosting,每一步只分配残差的能量。如果$x_i$被选中,会尽量把能量分配给$x_i$,以后剩余在残差中的能量只有很少能分给$x_j$。因为$x_j$一直不能选中,$w_j=0$ ,从而得到稀疏解。
3.如果$w$起始点不是原点,就需要有机制让一部分$|w_j|$减小并停在0。所以Lasso_LARS改进,可以有任意的起始点。
原始LARS有点赢者通吃的想法。比如动物=[狼,猪,羊] , 食物=[肉,草]。如果先让狼去吃,第二个让猪吃草,羊就没有食物 ,此时得到解$[1,1,0]$。如果第二步让羊在猪之前去吃,猪就没食物,解为$[1,0,1]$。如果让猪在狼和羊前去吃,那么狼和羊都没有食物, 解为$[0,2,0]$。
查阅了一下,应当是使用修正后的LARS算法对LASSO问题进行求解,但是修正算法没怎么看懂,就是把LASSO问题的损失函数变化为一个类似于X*r=Y的形式的时候,Y其实是系数矩阵的1范数对系数矩阵中分量的求导,这个导数是不存在的,这里怎么进行处理呢?若是以次导数的思想来进行,那么每次推进的时候,Y是选-1,+1还是0呢
又看了一下,修改后的LARS算法就是将变出现系数变号的向量从解集当中剔除,但是有个问题,损失函数里面的正则化系数怎么在LARS中体现呢?
Question 1003931: 拟合数据的Z-score规范化怎么进行操作?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 开放问题对一个训练数据X=(x_1 x_2 x_3, ..., x_n)T进行Z-score规范化(零均值标准化)操作时,是令X中的每一元素
x_i=(x_i-μ)/σ ,
其中μ是x_1~x_n的均值,σ是标准差。
但是当我们进行拟合操作时,每一个X对应一个y,全部的输出y组合成为向量Y=(y_1,y_2,...,y_m)T,此时面对一个待拟合的数据集合,怎么进行Z-score操作呢?
是将每一个输入向量X分别进行Z-score操作然后Y单独也进行Z-score操作么?
还是将每一个y放入每一个X中,这样就有m个扩充的向量,然后分别对这m个向量进行Z-score操作,最后再把其中操作之后的y拎出组合成新的Y?
Answer
我的理解是,不是对每一个输入向量标准化,而是对每一个特征进行标准化
哦哦,感觉理解了,其实是应该是各个维度分别进行零均值标准化,一开始的理解有误
Question 1003937: 怎么利用permutation importance来解释xgboost模型的特征?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xgboost模型一般比较难解释特征的重要性,一个是用xgboost自带的feature importance。另外一个方法是用permutation importance。
请问permutation importance是怎么计算的?怎么来判断特征的重要性的?
Answer
permutation importance是用来衡量特征的重要性的,不光是xgboost,对于很多模型有可以用,可以是分类也可以是回归。
步骤很简单:
1. 在数据集A上训练一个xgboost模型
2. 在数据集B上测试这个模型,得到MSE(回归)或者logloss(分类,或者auc)
3. 对数据集B中的某一个特征中的值打乱(随机置换,random permute),再用模型进行预测,得到新的指标,这个指标在步骤2和3之间的差值,就是这个特征的重要性
显然差值越大,说明被打乱对模型预测能力影响越大,也是特征越重要。
你提到的permutation importance来自这篇文章Permutation importance: a corrected feature importance measure
Kaggle上有用lightgbm实现的版本:
https://www.kaggle.com/ogrellier/feature-selection-with-null-importances
https://www.kaggle.com/ogrellier/feature-selection-target-permutations
Question 1003938: GBDT和XGBoost使用的都是回归树,原理上是怎么支持解决分类问题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希望有大神从建树和损失函数的角度详细解释下。
Answer
用softmax映射成概率,之后一样用(y - y_pred)来算残差。
GBDT使用的是回归树,而XGBoost除了回归树还支持其它线性分类器。如果使用回归树,那么返回的值也是连续的,我知道的是可以设定阈值thres来分类,当然可以根据你所分的区间进行分类。
Question 1003957: 坐标下降法和最小角回归求取L1范数正则化问题时的优劣?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坐标下降法和最小角回归(经过修正)都能用于处理L1范数正则化的问题,那么这两个方法在计算效率上哪个更高呢?
另外,由于严格意义上坐标下降法对于不可微的凸函数是不一定能获得全局最优解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是说利用坐标下降法求解L1范数正则化问题得到的结果相较于最小角回归得到的结果可信度更不高呢?
Answer
从工程地角度说,sklearn里的LASSO默认是用坐标下降法。官方文档看这里。我猜测是坐标下降更快。
但是sklearn也提供了基于最小角回归的实现。
你可以自己比较一下:sklearn.linear_model.Lasso和sklearn.linear_model.Lars
Question 1003966: 如何理解“迭代步骤本身就是一个正则化的过程”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在王彦飞的《反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当中,在介绍迭代的Tikhonov正则化的章节中提到,“其实迭代过程本身就具备有正则化的效果”,这个思想该怎么去理解呢,是不是对面一个线性回归问题:
X*w=Y, X是M×N矩阵,w是N×1向量,Y是M×1向量
此时若将该式子写作迭代式:
X*(w_(k+1)-w_k)=Y-w_k
进而使用各类正则化算法(Tikhonov、TV、L1、... ...)去求解,这样通过迭代过程就都可以强化正则化的效果?
Answer
1.目标:
$w$对应的condition number可以作为正则化强度的测量,值越大说明正则化越弱。
2.方法:
如何得到$w$对应的condition number。
令数据矩阵$X$有SVD,$X=USV^T$。
带L2norm的OLS解:
$$w_{OLS-reg}=(X^TX+b)^{-1}XTy=V(S^{-2}+b)SU^Ty$$
带L2norm的Gradient Descent解:
$$w_{k}=(1-aX^TX-ab)w_{k-1}+aX^Ty=V(1-ab-aS^2)V^Tw_{k-1}+VaSU^Ty$$
假设$w_0=0$,可把$w_{k-1}$分解到$X$的range space $w_{k-1}=Vz_{k-1}U^Ty$
有$w_{k}=V((1-ab-aS^2)z_{k-1}+aS)U^Ty$。
$z_{k}=(1-ab-aS^2)z_{k-1}+aS$
其中$a$为学习步长,$b$为L2norm的权重,当$b=0$时无正则项。
$condition number(w_k)=\frac{max(z_k)}{min(z_k)}$
3.实验:
做实验把OLS/GD,带/不带L2norm这四种情况的condition number,以及在range space上投影 $z_k$画出来
4.结论:
GD的condition number增大,并收敛于OLS。绿色收敛于紫色,蓝色收敛于红色。GD迭代过程可理解为有一个逐渐变弱正则化。当迭代无穷步时,正则化消失。越早early stopping,正则化越强。所以early stopping=正则化。
Regularization_wiki上有差不多的结论。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n=2000 # number of iterations
s=np.array([1.,1.E-3])*1. # singular values of X
a=0.01 # step size
b=.5 # L2 regularizer weight
c_OLS=s[0]/s[1]
c_OLS_reg=(s[1]/(s[1]**2+b))/(s[0]/(s[0]**2+b))
z=np.zeros([n,2])
c=np.zeros([n,1])
z_reg=np.zeros([n,2])
c_reg=np.zeros([n,1])
t1=1.-0*a-a*np.power(s,2)
t1_reg=1.-b*a-a*np.power(s,2)
t2=a*s
np.random.seed(0)
# z starts at the orginal point
z[0]=t2
z_reg[0]=t2
## z starts at a random point
# z[0]=np.random.rand(2)*1
# z_reg[0]=np.random.rand(2)*1
for i in range(1,n):
z[i]=np.multiply(t1,z[i-1])+t2
z_reg[i]=np.multiply(t1_reg,z_reg[i-1])+t2
for i in range(n):
c[i]=z[i,1]/z[i,0]
c_reg[i]=z_reg[i,1]/z_reg[i,0]
tt=np.arange(0,n)
tt1=np.ones([n,1])
plt.figure(figsize=[15,5])
plt.subplot(131)
plt.plot(c,'-o',label='GD no reg')
plt.plot(c_reg,'-^',label='GD with reg')
plt.plot(tt,c_OLS*tt1,'-.',label='OLS no reg')
plt.plot(tt,c_OLS_reg*tt1,'--',label='OLS with reg')
plt.yscale('log')
plt.legend()
plt.title('Condition number')
plt.xlabel('Iteration')
plt.subplot(132)
plt.plot(z[:,0],'-o',label='GD no reg')
plt.plot(z_reg[:,0],'-^',label='GD with reg')
plt.plot(tt,1/s[0]*tt1,'-.',label='OLS no reg')
plt.plot(tt,s[0]/(s[0]**2+b)*tt1,'--',label='OLS with reg')
plt.yscale('log')
plt.legend()
plt.title('z0')
plt.xlabel('Iteration')
plt.subplot(133)
plt.plot(z[:,1],'-o',label='GD no reg')
plt.plot(z_reg[:,1],'-^',label='GD with reg')
plt.plot(tt,1/s[1]*tt1,'-.',label='OLS no reg')
plt.plot(tt,s[1]/(s[1]**2+b)*tt1,'--',label='OLS with reg')
plt.yscale('log')
plt.legend()
plt.title('z1')
plt.xlabel('Iteration')
plt.show()
笼统地讲,迭代的过程就是模型学习数据的过程,也是从欠拟合到过拟合的过程。所以及时停止迭代可以看作一种正则效果,防止模型过拟合。
Question 1003971: 数据的标准化(Z-score标准化)是否会改变训练得到的超平面系数向量?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有输入训练数据集 A 和输出 训练数据集 Y ,需要学习得到回归超平面的系数向量 x ,得到关系:
Ax=Y A:M×N,x:N×1,Y:M×1
一般需要对训练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即
A(i,j)=[A(i,j)-mean(A(:,j))]/std(A:,j)
Y(i)=[Y(i)-mean(Y)]/std(Y)
请问这样的Z-score操作会对超平面的系数向量 x 的结果产生影响么?即若我们不进行Z-score标准化操作的话,得到的 x 的值是否会和数据进行了Z-score操作之后的结果不一样?Z-score标准化是否只是对数据点在其空间内进行了平移,使其回归超平面的位置经过原点,而并不会改变得到的回归超平面的系数向量即“斜率”的大小呢?
Answer
当然会改变斜率的。
你可以就想想一维的情况:
$x\sim \mathcal N(3, 1^2)$,假设它们完美拟合回归公式为$y=2x+2$,那么$y \sim \mathcal N(8, 2^2)$
假如我们同时对$x$和$y$进行标准化,得到
$\hat x\sim \mathcal N(0, 1)$以及$\hat y\sim \mathcal N(0, 1)$,此时回归方程为$\hat y = \hat x$。不仅经过原点,而且斜率也变了。
(题主可以试着用$\LaTeX$,现在题目看起来有点累)
Question 1004001: xgboost有正则项为什么还会过拟合呢?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xgboost也会出现过拟合的情况,但是xgboost是含有正则项的,为什么还会过拟合呢?
Answer
正则项只是防止过拟合,不能杜绝过拟合,因为在训练模型前预判过拟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xgboost中有多个变量可以防止过拟合,除了正则项,还有控制树的深度和叶子数,以及早停。
如果依旧过拟合,你可以考虑调整这些变量。这些变量在一种合适的搭配下合作才能有效阻止过拟合。但是最终判断是否过拟合还是需要用测试集或者交叉验证。
有正则项只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过拟合的情况吧,肯定不可能过拟合完全不出现的
数据集里多多少少会有噪音,有噪音就会有过拟合的现象发生,只是程度大小而已。正则化本身并不能去除数据里的噪音。
正如其他人说的,要防止过拟合,你也需要对xgb模型中的超参进行调参。
防止过拟合并等价于阻止过拟合。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减速带,只能减速,并不能保证不撞车。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xgboost随着模型中树的个数增加,xgboost开始过拟合。
为什么我已经在运动了还是会肥呢?
Question 1004028: GBDT的损失函数为绝对值时,每棵树去拟合梯度吗?还是仍拟合残差?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GBDT的损失函数为绝对值时,负梯度为-1或1,每棵树去拟合-1吗?还是仍拟合残差?
绝对值损失函数下,负梯度为一个符号函数
但是根据推导
f m-1 为前m-1棵树模型之和 ,T 为第m棵树,L 表示损失函数
r代表残差,这里看到要让Loss变小,第m棵树应该去拟合残差。
所以 负梯度和 这个推导矛盾了啊。。。。
Answer
我的理解是:
当损失函数为MAE的时候,梯度就只有3种可能,-1,0,+1。
我们用梯度作为训练样本,但是会重新用残差拟合一遍,所以每棵树拟合出来的结果依然是残差。
1.类似Gradient Descent(GD), GBDT用 -gradient*step_size 逼近残差。负梯度正比于残差。其中step_size 可以是常数(原始GD),或二阶偏导的倒数(牛顿法),或用line search得到的当前最佳步长 。这里用L1norm Loss,二阶偏导为0,所以只能用常数或line search。参考这里。
2.对每个数据($x_i,y_i$)来说,$f_m(x_i)->-ag_i\in[-a,a]$,其中$a$是step size。
3.以固定step size a为例,对某棵树来说,当分类正确时,对最终输出$y_i$只贡献固定份额$a$,当分类错误时,也只惩罚固定份额$a$。比如$y_i=10,a=1$,起始点$y_i^0=0$,那么需要分类结果是$10+k$正确$k$错误才能拟合$y_i$。
Question 1004043: 为什么不用拉格朗日插值法来拟合一维数据?
统计/机器学习 数值计算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上学的时候学过拉格朗日插值法,为什么在机器学习中我们从来不用拉格朗日插值法来拟合一维数据呢?
Answer
另外一个回答里已经说了:1.计算量大;2.严重过拟合。
我们可以看下拉格朗日插值的原理。如果有$n$个样本点,$(x_1,y_1),(x_2,y_2),\cdots,(x_n,y_n)$,拉格朗日多项式的次数就是$n-1$,表达式为
$$y=a_0+a_1x+a_2x^2+a_3x^3+\cdots+a_{n-1}x^{n-1}$$
也就是$n$个样本点,我们需要拟合$n$个模型参数。所以不仅计算量大,同时也严重过拟合。
下面的红色的线就是拉格朗日插值的结果。
因为不好:
一是计算量大
二是严重过拟合
Question 1004061: xgboost是如何实现early stopping防止过拟合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xgboost是迭代算法,迭代次数过多会导致过拟合。early stopping就是中断迭代,xgboost里提前中断的标准是什么?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呢?
Answer
xgboost里实现早停是用了比较贪婪的简单做法。
首先,先划分好训练集和测试集;其次选定好测试的eval metric,比如回归的话就是rmse;如果训练过程中连续k轮boosting之后,测试eval metric没有变好,那么就进行早停。
k这个个数是自己设置的,在调用xgboost的时候,就是设置early_stopping_rounds。
Question 1004110: KNN中K值的选择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最近学习KNN算法,然后发现K值如果很大的话,分类准确率会越来越低,准确率随着K值增加而减少
在相关文章里面也发现K值通常是选择1,3,5,7都比较小
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K越大 准确率却越来越低
还请各位大神帮忙指点迷津
Answer
KNN的思想是用目标点邻点的类别投票判断目标点的类别。如果K过大,即和它距离较远的不同类别的点就变成了邻点,偏差变大,准确率就低了。如果K过小,比如就选最近的一个点,容易被噪声和错误的样本干扰,就容易过拟合。
KNN有一个先验假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距离近的点有相似的分布,所以相近点的统计量也相近。
KNN有两步:
1.对一个测试点,找K个最临近的训练点作为一个聚类(cluster)的采样,得到统计量,比如均值、中位数、方差或分类标签等。
2.用得到的统计量表示这个测试点的统计量。
K太小,因为采样数太小,估计统计量的置信区间过大,偏差大,会过拟合。K太大,一个聚类中的训练点没有相同分布,所以聚类的统计量不能代表测试点的统计量,没有找到想要的统计量,会欠拟合。统计量的置信区间和相同分布是两个矛盾的条件。K应该选训练数据中聚类大小的平均值。
对于你的例子,如果K>60,用不是同类的点去计算分类标签,肯定会引入更多错误。
k越小,模型越容易过拟合;k越大,越容易欠拟合。
感谢各位前辈的解答。
小弟还有一个问题,我自己编写的程序和SKLEARN调用的程序,在相同K值、相同数据集的情况下,得到的分类准确率很多不一样,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现象正常吗?
下图是对比曲线,请参考
Question 1004236: Tree Shap value for xgboost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求大神详解 Tree Shap value的知识点,点亮技能树!
背景:众所周知,xgboost包自带三种看variable importance的方法:增益(看方差减少),权重(看分节点数),覆盖率(看分节点数在通过观测点上的加权)。然而很多数据上这三种算法出来的排序结果差异非常大。所以后来普遍引入了Tree Shap的概念来构造variable importance。
我在网上尝试搜索tree shap,但是并没有非常系统的内容介绍,只搜到这样的一张图
Answer
我给SofaSofa投稿了一个教程,欢迎阅览。
我抛砖引玉下。
SHAP的概念是从Shapley value引申来的。Shapley value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说N个人共同协作,赚了M元,这M元该如何分配。每个人分配到的“钱”就是每个人的shapley value。
对于一个模型来说,我们需要理解和解释每个特征的作用,差不多就是想知道每个特征赚了多少“钱”。这里“钱”是指每个样本的预测值和整体均值之间的差。
在上面的那个图里,relationship这个特征的SHAP值从-2到2,说明这个特征对预测结果的推动大概在-2到2之间。当Relationship本身数值比较高的时候,通常起到正向作用。
Question 1004244: 为什么LR要用Sigmoid函数?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如题,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了...
Answer
Sigmoid是逻辑回归作为glm的link函数。之所以用它是因为:
1. 线性模型的输出都是在$[-\infty, +\infty]$之间的,而Sigmoid能够把它映射到$[0,1]$之间。正好这个是概率的范围。
2. Sigmoid是连续光滑的。
3. 根据Sigmoid函数,最后推导下来逻辑回归其实就是最大熵模型,根据最大似然估计得到的模型的损失函数就是logloss。这让整个逻辑回归都有理可据。
4. Sigmoid也让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成为凸函数,这也是很好的性质。
5. 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二元分类的良好代理函数,这个也是Sigmoid的功劳。
Sigmoid就是有广义线性模型GLM推出来的。对于分类问题,GLM的基本思想是把输入$X$的线性组合($score_k(x)=\beta_kx$)通过逆link function映射到非线性的概率分布$P(Y=k|x)=P_k(x)=\Phi(\beta_kx)$。$\Phi$是link function的逆函数,有两种选择:一种是logistic function/Sigmoid,是取自然指数后再归一化, $P_k(x)=e^{\beta_kx}/Z$,得到logistic regression,残差是logistic分布;还有一种是正态分布的CDF,得到Probit model,残差是正态分布。
对于二元分类,$Z=e^{\beta_0x}+e^{\beta_1x}$,归一化后只有一组参数$\beta$是独立的:
$$P_1(x)=\frac{e^{\beta_1x}}{e^{\beta_1x}+e^{\beta_0x}}$$
$$=\frac{1}{1+e^{-(\beta_1-\beta_0)x}}$$
$$=\frac{1}{1+e^{-\beta x}}$$
Sigmoid就是softmax 在K=2的特例。
然后是假设数据点都服从独立的伯努利分布,建立似然函数,再用最大似然法求$\beta$,这些都和Sigmoid无关。
我自己补充一下吧 不知正确
是广义线性模型理论和伯努利分布推导出的函数形式和sigmoid函数相同。
具体可以看这个链接https://www.cnblogs.com/zhangyuhang3/p/6873339.html
但为啥推导出了h(x)函数形式,就要用这个形式,还没有理解。
因为交叉熵损失函数只和分类正确的预测结果有关。而平方损失函数还和错误的分类有关,该损失函数除了让正确分类尽量变大,还会让错误分类都变得更加平均,但实际中后面的这个调整使没必要的。但是对于回归问题这样的考虑就显得重要了,因而回归问题上使用交叉熵并不适合。
sigmoid函数输出0,1之间,训练好可模拟概率实现分类
>0.5判定为正例,反之为反例(也是新手,说说自己的理解)
导数好求
欢迎关注SofaSofa的面试题库哦,这个问题已经在卷44: 机器学习中收录了哦。
祝您面试顺利!
二项分布对应的就是sigmoid,多项分布对应的是softmax
Question 1004262: logistic回归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模型效果?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请教各位,logistic回归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模型效果?
Answer
逻辑回归本身的损失函数是logloss,可以用logloss作为评价标准。此外,凡是二元分类评价指标的在逻辑回归上都适用。
比如roc auc,召回精度曲线。如果把概率输出转换成标签化输出,那么还可以用精度、混淆矩阵、准确率、F1、Kappa等等。
sklearn里基本覆盖了所有常见的分类的评价标准,基本上在逻辑回归上都适用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model_evaluation.html#classification-metrics
Question 1004272: 为什么随机森林比决策树更robust?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随机森林是很多决策树组成的,那为什么比决策树更robust呢?就是因为树多?那么越多越robust吗?
Answer
我的理解是:随机森林在训练每棵子树时,通过随机采样和随机抽特征的方式生成训练数据,避免生成太相似的树。差异性大的多课子树构成的随机森林,相当于增强了模型的多样性,也就导致其有较强的robust。所以关键点就是“随机”。
Question 1004295: 线性核svm与文本分类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周志华老师的《机器学习》里面说“线性核的svm迄今仍是文本分类的首选技术”,请问他这说的依据是什么?是因为线性核的svm在稀疏特征表示的数据上有什么优于其他算法的地方吗?不是很明白,请明白的人指点一二。
Answer
这个英文博客里解释了这个问题:Linear SVM good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这个博客里讲了很多都是经验总结,总体上有三个原因:
- 文本分类问题很多是基本上线性可分的
- 文本分类问题中特征很多,再用其他kernel升到更高维的空间也没有必要,也没帮助
- 线性核速度快,也没有太多超惨要调
Question 1004332: xgboost为什么会有seed?随机性体现在哪里?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为什么xgboost里也有类似随机森林的seed,来控制随机种子?xgboost的随机性体现在哪里?
Answer
因为随机森林的一些”随机点“XGBoost也有,比如说随机列采样、随机样本集,可以看这篇文章:从决策树到XGBoost。
xgboost和random forest类似的,都是基于决策树的。决策树在生成树的时候就会用到随机数,参见sklearn的手册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generated/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html#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
Question 1004346: 多元分类可以用accuracy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好像一般二元分类不用accuracy,那多元分类可以用accuracy吗?
Answer
“好像一般二元分类不用accuracy”并没有这个说法。二元分类只要是平衡的,或者说不是明显倾斜的情况,都可以用accuracy。
多元分类也是,如果每一类的个数差不多,或者比较均衡,当然也是可以用accuracy的。
accuracy 在分类问题中是必须考虑的,但同时可以考虑 macro-F1
Question 1004366: kNN用来做异常点检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无监督学习请问如何用kNN来做异常点检测?
kNN做异常检测是非监督的还是有监督的呢?
Answer
kNN是有监督的,也就是我们需要知道样本的标签。比如下图中红色=正样本,蓝色=负样本。
我们看到红色的正样本中混进去了两个蓝色的负样本,如果用kNN做预测(如5-NN),那么这两个负样本x会被预测为正样本,与实际不符,所以这两个点就被认为是异常点。
--------------
KNN估计的标签和真实标签不同的点当作异常点(outlier)。比如说一堆红球中有个蓝球,对蓝球的KNN估计应该是红球,所以蓝球就是异常点。
因为有输入输出的配对,KNN是有监督的。
KNN是无监督学习,是聚类分析算法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对一堆数据做归类,彼此接近的归为一类。按照这个道理往下推,就是正常的数据一类,异常点为一类,这样就可以检测出异常点了。
Question 1004435: logit函数和sigmoid函数是什么关系?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logit函数和sigmoid函数是什么关系?感觉在logistics regression里是logit,在深度学习里是sigmoid,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Answer
logit和sigmoid是互为反函数的关系。逻辑回归里的sigmoid和深度学习里的sigmoid是一回事。
$$\text{logit}(x)=\log\frac{x}{1-x}$$
对上面的式子求反函数,得到
$$x=\frac{1}{1+e^{-\text{logit}(x)}}$$
这个就等价于sigmoid
$$\text{sigmoid}(x)=\frac{1}{1+e^{-x}}$$
本质上是因为逻辑回归可以写成
$$\text{logit}(p)=ax+b$$
或者
$$p=\text{sigmoid}(ax+b)$$
所以很明显,它们是互为反函数
logit和sigmoid是反函数的关系。画图就可以看出来了,因为它们关于$y=x$对称。
生成上面图像的代码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logit(x):
return np.log(x/(1-x))
def sigmoid(x):
return 1/(1+np.exp(-x))
x1 = np.linspace(0.001, 0.999, 10000)
y1 = logit(x1)
x2 = np.linspace(-7, 7, 100000)
y2 = sigmoid(x2)
plt.figure(figsize=(6, 6))
plt.axis('equal')
plt.plot(x1, y1, label='logit')
plt.plot(x2, y2, label='sigmoid')
plt.plot([-8, 8], [-8, 8], color='r', ls='--')
plt.legend()
plt.show()
Question 1004436: 为什么SVM里两个超平面的距离是1/||w||?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为什么SVM里两个超平面
wb = 0
wb + 1 = 0
的距离是1/||w||?
Answer
根据平行超平面距离公式,$w*x-b_1=0$和$w*x-b_2=0$的距离是 $d=\frac{|b_1-b_2|}{\Vert w \Vert}$
代入$b_1=-b,b_2=-b+1$,$d=\frac{1}{\Vert w \Vert}$。
几何意义是超平面$w*x=b$在法向量$w$上的投影是常数$b$(因为所有$w *x$都等于$b$),然后再把$w$单位化,除以$w$长度$\Vert w \Vert$。最终,$w*x=b$在其单位法向量$\frac{w}{\Vert w \Vert}$上的投影是常数$\frac{b}{\Vert w \Vert}$。对两条线有两个常数,所求距离就是两个常数之差。
$wb+1=0$和$wb=0$这两个平面平行,它们的法向量就是$w$,所以距离就是$1/\|w\|$。
Question 1004454: 怎么理解RandomForest中的max_features?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sklearn里的RandomForest有max_features这个参数,请问如何理解这个参数?是指每棵树的特征最大数吗?
Answer
决策树每一次分裂,都需要找到某个“最佳”特征,使得模型在该特征的某个值上分裂之后得到的收益最大化。
如果不设置max features的话,那么每次分裂都会遍历每一个可行特征,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如果设置这个参数为n,那么每次分裂前只会选择n个随机特征,并从其中选择最佳的。
这个特征有利于增加random forest中各个树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降低整个random forest的variance。
Question 1004481: 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以一起放入机器学习的分类器中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以一起放入机器学习的分类器中吗?还是要做什么处理呢?
Answer
有些模型可以,有些模型不可以。
但是通常我们会把离散变量处理一下,比如one-hot coding,然后再进行分类。此外,在Python sklearn里,我们需要把离散变量都变成数值变量才能训练。
R里面有的package可以接受同时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Question 1004517: 把训练集分成n份,用同种算法在每个子训练集上训练再把预测平均,效果如何?
统计/机器学习 抽样方法 监督式学习相比同种算法在整个训练集上训练哪个精度高呢,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n?
Answer
要看你的数据量,如果你的数据很小的话,把数据集切成n份,可能效果并不好。
数据量大的话,切成n份,分别训练n个模型,最后用n个模型的均值作为输出,应该是会降低预测的variance。
你的这个想法再进一步就会类似于random forest的bootstrap过程,所以我猜测你这么做之后的效果不一定比random forest好,但是应该比单独的一棵决策树好。
Question 1004562: MLR分片模型是什么模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MLR分片模型是什么模型?有了解的吗?
Answer
阿里巴巴搞出来的模型,原理是将特征分成几个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里面训练一个线性模型。
论文Learning Piece-wise Linear Models from Large Scale Data for Ad Click Prediction
别人的解读:阿里妈妈MLR模型(论文)
Question 1004631: 为什么说L1 Lasso不可导?
统计/机器学习 高等数学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为什么说L1 Lasso不可导?
Answer
L1就是绝对值,绝对值的图像就是这样的
在0点处当然不可导,因为从负往0点,导数是-1,从正数到0点,导数是+1。两者在0点处不等,所以不可导。
Question 1004662: 使用uci的社区犯罪率做回归,怎么选择因变量呢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我是吧数据做相关,
选择相关系数0.5以上的 ,大概10多个变量
训练出来的分数都是0.6附近
测试的分时也是在0.6附件,
不知道还是否需要在10多个变量里排列组合 进一步提高分时吗
需要加入一些相关系数低的变量吗
Answer
选择变量的方法很多啊,比如用lasso,random forests或者向前选择法
Lasso: 考虑到特征之间相关性,只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特征,其他特征的系数为0
Random forest:会生成每个特征的重要性,你可以选择重要性高的特征保留在模型里
向前选择:就是一开始没有变量,每次增加一个最优变量,直到模型的表现不再提高为止
@maxroot 没有太明白 能否详细说说
Question 1004682: 多元分类问题有没有F1?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二元分类有F1用来验证模型的精度,多元分类有没有类似F1这样的?
Answer
有的。
一般有两种方式的推广,一种叫做micro-F1(微平均),另一种叫做macro-F1(宏平均)。是不同的平均方式,具体可以查看micro(微平均)和macro(宏平均) F1 score分别是什么意思?
Question 1005304: 朴素贝叶斯是线性分类器吗?
统计/机器学习 贝叶斯 监督式学习朴素贝叶斯是线性分类器吗?
Answer
特征都是binary的朴素贝叶斯就是线性分类器。也就是伯努利朴素贝叶斯。证明如下:
假设有$d$个特征,根据朴素贝叶斯的原理,如果
$$\frac{P(y=1)\prod_{i=1}^dP(x_i|y=1)}{P(y=0)\prod_{i=1}^dP(x_i|y=0)}\geq 1$$
我们就认为这个样本为1。方便起见,上面的式子记为*式。
我们可以对上面的式子化简一下,令$P(x_i=1|y=1)=a_i, P(x_i=1|y=0)=b_i$,因为$x_i$要么是0要么是1,那么
$$P(x_i|y=1)=a_i^{x_i}(1-a_i)^{1-x_i}, P(x_i|y=0)=b_i^{x_i}(1-b_i)^{1-b_i}.$$
*式就可以写成
$$\frac{P(y=1)\prod_{i=1}^d a_i^{x_i}(1-a_i)^{1-x_i}}{P(y=0)\prod_{i=1}^d b_i^{x_i}(1-b_i)^{1-x_i}}\geq 1$$
整理一下
$$\left(\frac{P(y=1)}{P(y=0)}\prod_{i=1}^d\frac{1-a_i}{1-b_i}\right)\cdot \prod_{i=1}^d\left(\frac{a_i}{b_i}\cdot \frac{1-b_i}{1-a_i}\right)^{x_i}\geq 1$$
两边再同时取log
$$\log\left(\frac{P(y=1)}{P(y=0)}\prod_{i=1}^d\frac{1-a_i}{1-b_i}\right)+ \sum_{i=1}^d x_i \log\left(\frac{a_i}{b_i}\cdot \frac{1-b_i}{1-a_i}\right)\geq 0$$
因为$a_i, b_i$都是常数,所以上面的式子就是$$b + \sum_{i=1}^d w_i x_i \geq 0$$的线性形式。
Question 1005448: LDA线性判别分析进行信号分类时如何对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降维?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降维 特征选择如果存在四类样本X1,X2,X3,X4数据,每类样本数据都有40个样本,如果我想用其中32*4个样本进行训练,用剩余8*4个样本进行验证,来检测分类结果的准确度。
我想首先用LDA进行降维,然后在用SVM对降维数据进行分类。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在使用LDA进行降维的时候,
1)我是直接把所有40*4个样本都一起进行降维,然后在导入SVM进行分类呢?
2)还是把32*4个训练样本使用LDA进行降维,得到映射向量w,然后再把剩余8*4个样本乘以w之后进行降维,在导入SVM进行分类呢?
3)在进行降维的时候,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呢?
Answer
我感觉你的数据量可能不够多,无法支持你做验证,验证的结果未必可信度高。如果你没有更多数据的话,你可以试试交叉验证。
你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机器学习信息泄漏。你应该只用训练集的数据进行降维。所以你应该采用你说的(2)。
至于第(3)个问题,一般来说是需要先进行归一化处理的。
Question 1005452: 证明在线性回归中,如果样本数量N小于特征数量d+1,则XXT的秩最大为N?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Answer
矩阵$X$是有$N$行$d$列,$XX^T$是有$N$行$N$列,所以秩最大为$N$。
Question 1005469: 对连续特征一定要进行分箱处理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对连续的数值特征一定要进行分箱处理吗?如果是用xgboost,是不是就不用分箱了?
Answer
是的,树模型不用进行分箱,但线性模型不分箱会导致倾斜
其实对xgboosting,分箱有时候也有助于防止过拟合
分算法,树里面c4.5和cart有自己的方法进行连续型特征的处理,不需要分箱,但是在信用评分卡中就需要分箱,不仅对连续特征要分箱,比如年龄,年收入,对于多值的分类数据也需要分类,比如车品牌,很多的大众品牌车辆,还有几辆跑车类别,那就需要进行分类变量的再分箱
对于线性模型来说,如果特征和y不是线性的关系的话,我们会人为地对特征进行离散化,也就是分箱处理。
但是分箱也有坏处,毕竟它丢失了一部分信息,而且在独热处理后又增加了特征的个数。所以整体上来说,是降低了bias,增大了variance。
对于xgb这种树一类的模型,可以不用分箱。
Question 1005478: 为什么负样本的auc会和正样本的auc不一样呢?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为什么负样本的auc会和正样本的auc不一样呢?就是负样本的auc是1了,可正样本的auc还不是1。我理解的是auc是按照概率排序,然后如果负样本的全在正样本前面了,那么负样本的auc就是1了,那倒过来岂不是正样本也是1了
Answer
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你的两个数值不一样,但又非常接近,我怀疑
1)可能是你有两个正负样本预测概率相等的情况,所以导致了微小的差异
2)可能只是调包计算auc面积时的系统误差
Question 1005488: keras sequential model怎么增加一个dropout层?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TensorFlowkeras sequential model怎么增加一个dropout层? 并且自定义dropout rate?
Answer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ropout
model = Sequential()
model = model.add(Dropout(0.5))
Question 1005506: 不平衡数据集重采样后平衡数据建模,再用这个模型去predict不平衡数据可行吗?
统计/机器学习 抽样方法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在处理不平衡数据,看到有人是这么做的,但这么做靠谱吗
Answer
数据不平衡(class-imbalance)的主要问题是在Empirical loss function中每个数据点在loss中的权重相同。因为不同类的数据点个数不平衡,会导致不同类的在Empirical loss中比例不平衡。比如训练数据中正1%,负99%,那么loss的和大概也是正1%,负99%。为了让这两个和相等,有两种办法:
1.欠采样负数据或过采样正数据,让它们个数相等。
2.数据不变,改变它们在loss中的权重,让一个正数据的loss等于99个负数据的loss,相当于对正数据过采样99倍。
这样训练出的模型参数才会对正负数据一视同仁。注意这两种方法都只是作用在loss上,并没有改变模型。如果用梯度下降来训练模型参数,其实改变的是来至于正/负数据梯度的总和。
比如说线性回归模型$y=Ax+\epsilon$, loss$L=\sum_i(Ax_i-y_i)^2$,当加入权重后
$$L=\alpha_0\sum_{i\in C_0}(Ax_i-y_i)^2+\alpha_1\sum_{i\in C_1}(Ax_i-y_i)^2$$
,这里$i\in C_0$表示数据点$(x_i,y_i)$在class 0中。$\alpha_0,\alpha_1$是两个类各自的权重。
线性模型$Ax$并没改变,所以在测试时,还是用原始的$x_{test}$。
两种解决办法:
1、对样本上采样or下采样
2、对少数类型样本loss加大权重,类似svm处理不均衡问题加大惩罚因子。
如果是比例特别大,可以划归到异常点检测问题,孤立森林之类的
这个是常规操作吧,过采样,欠采样或者smote,都可以让你的数据平衡
如果是决策树类的模型没有问题。
Question 1005558: R里xgboost的objective = "multi:softprob"是什么目标函数?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R 损失函数如果用R里xgboost的library去算多元分类,会用到objective = "multi:softprob"。请问这是什么目标函数?
谢谢!
Answer
cost function依旧是cross entropy,本质上和softmax是一样的。不过在objective的设置里面
objective = "multi:softmax"
返回的是被预测的标签
objective = "multi:softprob"
返回的是概率,如果是有n个样本c个分类,那么得到的是n行c列的array
Question 1005571: 请问针对Adaboost、GBDT等集成学习同一个特征是否可以入模多次?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求教】【集成学习】请问针对Adaboost、GBDT等集成学习:
(1)同一个特征是否可以入模多次?
(2)同一棵树上是否可以入模多次?
(3)如果可以多次入模,是不是容易过拟合?
(4)Sklearn的Adaboost或GBDT实现中,一个特征是否是多次入模的?
Answer
(1)同一个特征是否可以入模多次?
可以的。
(2)同一棵树上是否可以入模多次?
可以的。但是binary feature不行。参考:决策树的深度和数据特征个数的关系
(3)如果可以多次入模,是不是容易过拟合?
是否过拟合和同一特征被选择的次数无关。
(4)Sklearn的Adaboost或GBDT实现中,一个特征是否是多次入模的?
是的。可能多次也可能零次。
Question 1005586: GBDT做分类时,算出残差结果以后,以什么作为损失函数去判断在哪里分叉?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GBDT做分类时,算出残差结果以后,以什么作为损失函数去判断在哪里分叉?
Answer
用的是回归的损失函数。
比如mse和mae,sklearn的GBDT分类器还有friedman_mse。
Question 1005625: 怎么理解Self-supervised learning?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无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怎么理解Self-supervised learning?它是supervised和unsupervised的混合体呢还是等价于semi-supervised呢?
Answer
self-supervised不同于semi-supervised。Chollet的keras的那本书里的原话是
“This is actually a specific instance of supervised learning, but it different enough that it deserves its own category.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is supervised learning without human-annotated labels. There are still labels involved (since the learning has to be supervised by something), but they are generated from the input data itself, typically using a heuristic algorithm. You can think of it as supervised learning without any humans in the loop. For instance, "autoencoders" are a well-known instance of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where the generated targets are... the input themselves, unmodified. In the same way, trying to predict the next frame in a video given past frames, or the next word in a text given previous words, would be another instance of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temporally supervised learning, in this case: supervision comes from future input data). Note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upervised, self-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learning can be blurry sometimes—these categories are more of continuum without solid frontiers.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can be reinterpreted as either supervised 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r to the context of its application.”
大意就是说self-supervised和监督式、无监督式的区别是模糊的。self-supervised的意思就是不需要人工给数据打标签,自己从training data里学习,他举的例子是自编码器。我个人觉得嘛,自编码器更多的还是无监督式的吧。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supervise,它们的主语分别是是“人”和“label”。第一层主语是人,按是否人或手工label参与到学习,分为supervised/unsupervised。第二层主语是label,把unsupervised再细分,按有无自动生成的label用于loss function,分为self supervised和unsupervised,比如autoencoder和kmeans。
如果主语不明确,不知道谁去监督,概念就混淆了。
Question 1005661: 如果一列特征有90%以上的数值都是0,这个特征还有用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 特征选择如果一列特征有90%以上的数值都是0,这个特征还有用吗?可以直接删掉吗?
Answer
当然不能直接删掉,你可以只用这一个特征训练模型,看看效果如何,也可以用其他特征选择的方法,总之是不能直接删掉。
极端一点,假如你做一个binary classifcation,y就是90%是0,10%是1,现在你有一个y一模一样数值的黄金特征,难道你不用,要直接删掉?
有用,对于信用卡盗刷行为,可能某些人的某些特征百分率小于1%,但是这还是判断盗刷行为的重要feature
如果是分类问题,要不要做个特征与target的相关系数看一下。。
如果相关度很高,那肯定是要留着的。
有没有用都是数据本身决定的,没有什么万用的定理来决定一个特征用还是不用的。
Question 1005675: 有什么损失函数是直接优化roc auc的?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损失函数如果我们模型最终的metric是roc auc,那么有什么损失函数是直接针对roc auc进行优化和训练模型的呢?
Answer
roc auc是不可导的,所以没有直接对应的损失函数,一定要找到代理损失函数的。
roc auc和Wilcoxon rank-sum test的统计量是等价的,最近有人找到了前者的代理函数,论文在这里Optimizing Classifier Performance via an Approximation to the Wilcoxon-Mann-Whitney Statistic
这篇博客讲得挺清楚的,可以看看
Question 1005679: R里的randomForest怎么控制树的最大深度?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R刚刚接触到R里的randomForest这个library,不知道怎么控制随机森林中树的最大深度,好像没有类似于max_depth这样的变量。
之前用sklearn,都是有这种变量可以控制树的深度来防止过拟合的。
Answer
这个library的随机森林并不能直接控制深度,参考文档r-randomForest
如果你要间接控制深度,防止过拟合,可以设置maxnodes和nodesize
Question 1005689: 为什么特征重要性约大,在决策树里分裂的顺序却是越靠后呢?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请教一个关于决策树的特征重要性的问题:
为什么特征重要性约大,分裂的顺序却是越靠后呢?
case请见这篇帖子:
https://blog.csdn.net/DKY10/article/details/84843864
case中的这个DEMO:
三个X的特征重要性分别为:feat importance = [0.25 0.08333333 0.04166667]
求教!谢谢。
Answer
特征重要性和使用的先后没有必然联系的,你上面的例子应该只是巧合。
特征的重要性和节点中样本的个数有关,在其他情况一样时,节点样本个数越多,特征越重要。换句话,反而是越靠前的有可能越重要。
Question 1005742: SVM 需不需要做数据归一化?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SVM 需不需要做数据归一化?
Answer
要视数据本身,但是最好还是要做一下归一化的。
SVM本身是有分割平面和支持向量的,而这些概念实际上都和“距离”相关。如果数据本身有些特征非常大,而且又没有做归一化,那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好。我也遇到过甚至不收敛,或者死循环。
Question 1005803: 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的区别是什么?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描述性统计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的区别是什么?
Answer
熵表示了随机变量的不确定度,熵越大不确定性越高。
$$信息增益 = 熵 - 条件熵$$
例如在决策树中,原来我们有50%的把握是正;现在在条件A下,我们可以有70%的把握是正,在条件B下,我们可以有10%的把握是正,在条件C下,我们可以有80%的把握是正。不确定性降低,所以条件熵小于原来的熵。这个差值我们就称作是信息增益。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有3个条件。我们可以想象的是,条件越多,我们不确定降低越多。那么我们如何比较3个条件和5个条件呢?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来自决策树的讨论。因为决策树到C4.5算法之后,允许多杈树,而不仅仅是二叉树。k杈树相当于是有k个条件,二叉树是2个条件。那么如何进行公平比较呢?
于是就有了信心增益率的概念。
$$信息增益率 = 信息增益 / 分裂信息度量$$
$$分裂信息度量 = -\sum_{i=1}^c\frac{|s_i|}{s}log\frac{|s_i|}{s}$$
简单来说分裂信息度量是对信息增益按照条件的个数和比重进行了缩放处理。
正如 收益和收益率的区别 一样
Question 1005847: SHAP可以解释二元分类模型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SHAP可以解释二元分类模型吗?SHAP解释Xgboost模型教程里只讲了回归模型,对于分类模型怎么解释呢?
Answer
当然可以啊,参考shap的文档
Question 1005883: 如果y的范围是-1到1之间,网络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应该是tanh还是linear?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一般做回归的时候,最后一层(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都是linear,但是如果y的范围是-1到1之间的数值,那么输出层的激活函数是用tanh还是linear呢?
谢谢~
Answer
一般来说回归用linear。还要看你y的分布和y的取值范围。
1.如果y集中在-1和+1两个点,可以用tanh
2.如果y分布在-1和+1间,且可以超出范围,可以用linear。
3.如果y分布在-1和+1间,且不可以超出范围,可以试hard tanh。
Question 1005957: SVM能够处理高维数据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降维SVM能够处理高维数据吗?
Answer
当然可以啊,这也算是SVM的优势之一吧
Question 1005968: 有顺序的多元分类模型应该用评判标准?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数据的标签是多分类的,但是同时有时有顺序的,可以理解为“优”,“良”,“差”。
如果是无序的,可以用多元的交叉熵损失,或者就是用精度来评价模型。但是有顺序的话,感觉不大一样,毕竟把“优”预测成“差”比把“优”预测成“良”偏得更多。
想请教各位有没有解决这种多元分类模型的问题评判标准?
Answer
这类问题叫做有序回归(ordinal regression)或者有序分类(ordinal classification)
我觉得首先要看你的模型输出的是标签还是概率。
假设是标签,也就是对应着0,1,2,等等,那么你完全可以使用MSE。
有研究表明MAE对于这类问题不是很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度量叫做macroaveraged MAE,我感觉macroaveraged MAE就类似于marco F1那种,是为了解决各类的均衡性的。
Question 1005997: lightgbm怎么处理分类变量?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LGBMClassifier在fit时可以输入categorical_feature,这样所有的分类变量不需要进行one-hot encoding。
那么lgbm到底是怎么处理分类变量的?底层是什么原理?
Answer
用独热编码来表示分类特征是很常见的,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树模型来说不是最优的。特别是对于高基数分类特征,在单一热门特征上构建的树往往是不平衡的,需要增长得非常深才能达到良好的准确性。
最佳解决方案是通过将类别分类为2个子集来对类别特征进行拆分,而不是使用独热编码。 如果特征具有k个类别,则存在2 ^(k-1)-1个可能的分区。 但是对于回归树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1]。 它需要大约O(k * log(k))来找到最佳分区。
基本思想是在每次分组时根据训练目标对类别进行分类。 更具体地说,LightGBM根据其累积值(sum_gradient / sum_hessian)对直方图(用于分类特征)进行排序,然后在排序的直方图上找到最佳分割。
总结一下,就是加快了训练速度。
[1] Walter D. Fisher. “On Grouping for Maximum Homogene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Vol. 53, No. 284 (Dec., 1958), pp. 789-798.
它的原理是把这个categorical feature下所有的level分成两个子集,如果是3个level,就有3种分法,k个level就有$2^{k-1}-1$个分法,从中挑选最佳的一种分法。
在LGBMClassifier或者LGBMRegressor中,设置categorical_feature时一定要先进行label encoding,也就是分类特征的取值必须是整数。
Question 1006020: 主动学习里的oracle是什么意思?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半监督学习主动学习里的oracle是什么意思?不是很理解,我只知道数据库的那个oracle
Answer
oracle就是业务专家,或者站在上帝视角的人。active learning的数据有一些没有标签,你把这些数据发给oracle,他能告诉你这个数据的真实标签。
一般说来oracle人工打标签的成本比较高(要么是贵,要么是慢),你不能大批量地发送数据给oracle,如果高效地利用你的oracle,也是active learning的研究内容。
Question 1006038: 机器学习中lift的概念是什么?怎么用来评价模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模型验证机器学习中lift的概念是什么?怎么用来评价模型?分类和回归模型都可以用lift这个指标吗?
Answer
lift指标已经用来评价一些排序类的模型,在计算广告领域用的比较多。
比如在一家商场门口路过的1000个行人当中,我们只能发放100张优惠券。
第一次我们进行随机发放100张,他们进入商城消费,商城盈利为100元。
第二次我们利用模型判断给哪些人发放,模型挑选出了100位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强的行人,他们进入商城消费,最终商城盈利500元。
我们将两者对比,实际上就是模型和随机猜测(baseline模型)的对比,两者的比值就是称为lift,这里lift=500/100=5。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放的比例是10%,如果发放比例是100%的时候,模型的lift就是1,因为和随机猜测一样,都是每个人都发。以优惠券发放的比例为x轴,lift为y轴,我们就可以得到lift曲线图。
对于分类模型也是可以用lift曲线的。
比如说我们要进行信用卡欺诈检测(有监督二分类),假设信用卡欺诈占总交易的1%。所以如果我们从20%的样本中随机猜测,正确率也只有1%。如果我们有一个模型进行分类,我们把认为最有可能是欺诈的20%挑出来,验证得到正确率有15%,那么此时lift就是15。
Question 1006062: 二分类神经网络模型还需要进行概率校正(probability calibration)吗
统计/机器学习 概率分布 监督式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二分类的时候,最外层通常是一个sigmoid,这个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概率校正(probability calibration)吗?
Answer
我觉得不需要概率校正了,因为最外层的sigmoid相当于是做了一个逻辑回归,而逻辑回归本身是概率分类器,是校正误差最小的分类模型了。
Question 1006068: LBP算法中解对应的条件数怎么计算?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 开放问题线性反投影(LBP)算法可用于形如:AX=Y的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求解中的迭代初值设定,其形式为:X=ATY,即将数据矩阵A的转置乘以结果向量Y得到。
从正则化的角度去理解他,从直观来说,因为迭代算法是一个慢慢趋于过拟合的过程,那么应该说LBP作为一个欠拟合,其正则化能力是很强的,正则化能力很强则意味着解对应的条件数很小,可是从公式上来看,设A的SVD分解为,
A=USVT
其中S是奇异值组成的对角矩阵,那么可以写出LBP算法的形式为,
X=VSTUTY,
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去计算在LBP算法下形如X=VSTUTY解得的X对应的条件数呢?若是使用:max(S)/min(S),那么对于一个病态问题而言,利用LBP得到的结果就是条件数很高了,其值会等于A的条件数,从而反馈问题本身的病态性,从其大小而言会认为第一步就趋于过拟合,这显然是不符合直观印象的,因为LBP应当是一个欠拟合状态,所以似乎上述定义LBP解对应条件数的方式有问题,请问LBP的解对应的条件数该怎样定义呢?
Answer
$A=USV^T$,且$S_1>=S_2>=...S_N$,第一个分量是最大分量,对x的放大系数$S_1$最大。当求$A$的逆时,第N个分量需要更大的放大系数,所以一般线性回归中逆$A^{-1}$的奇异值(singular value)是$1/S_i$,也就是$A$的奇异值的倒数。因为$A^{-1}$的作用就是缩小被$A$放大的分量,放大被$A$缩小的分量。当$A$的条件数定义为$S_{max}/S_{min}=S_1/S_N$,则$A^{-1}$的条件数也应该定义为$S'_N/S'_1$(注意$S'$是$A^{-1}的奇异值$),也就是最小分量(第N个)和最大分量(第一个)放大系数的比。如果用$A^T=A^{-1}$,对应的条件数应该是$S_N/S_1$,很小,所以欠拟合。比如第一个分量,本应该乘以$1/S_1$,反而乘以$S_1$,所以离理想值差很远。
Question 1006103: 怎么理解分类器的calibration plot(reliability curve)?
统计/机器学习 概率分布 监督式学习sklearn文档页面里有一个比较各个分类器概率校正的图像
怎么理解这个calibration plot(reliability curve)?不太看得懂。
Answer
横坐标是模型预测出来为阳性的概率,纵坐标是真正阳性的概率。如果预测结果是没有偏差的,模型应该和虚线重合。
由于样本众多,在作图时往往会做分箱处理。按照预测结果进行分箱,然后纵坐标再标出每箱对应的真实阳性的比率。
Question 1007352: 目标约束回归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18维输入(x1,x2....x18)9维输出(y11,y12,y13,y21,y22.y23,y31,y32,y33)做回归,用sklearn库,如何在算法中约束输出?比如:y11+y12+y13=1 y21+y22+y23=1 y31+y32+y33=1
Answer
你的输出中线性相关性,所以可把已知相关的y给去掉。
去掉之后你的回归是:
18维输入(x1,x2....x18)6维输出(y12,y13,y22.y23,y32,y33)
然后再根据已知限制条件计算得到
y11 = 1 - y12 - y13
y21 = 1 - y22 - y23
y31 = 1 - y32 - y33
Question 1007372: 文本或者语音里的数字识别是分类还是回归?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请教各位,一些图片识别出一串数字或文字,或者一段语音识别出一个数字的这种问题是属于回归还是分类呢?我理解的回归问题是去拟合数值曲线,而分类是分辨阴性和阳性的。
Answer
你说的这些问题都是属于分类,更具体地说,是多元分类。
分类不只是二元的,也有多元的。比如手写数字识别MNIST,目标的范围是0到9这十个数字,但是并没有把它当作回归来处理,因为把字符3判断成了4和把3判断成了8一样糟糕,只有当3被识别为3才行。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取多元分类。每个数字本身都是一类。在图像识别中,类别往往更多。
Question 1007385: 为什么很少用L0范数惩罚正则项?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通常用到得都是L1和L2,为什么很少用L0范数惩罚正则项?
Answer
L0范数加入进去就是 NP hard问题了。L1范数和L2范数作为惩罚项,可以进行起码的求导操作。只有在面对特定的问题下,比如压缩感知获取稀疏解,也是将L0转换为L1范数的等价形式来进行求解最优值的。
L0性质不好,L0范数不具有范数的性质,范数具有距离,三角不等式,齐次性。可以看林青老师的凸优化课程,也可以去看泛函分析的相关内容。
Question 1007386: 关于shap.summary_plot显示特征个数的疑问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 数据可视化我看了shap的教程,然后实践了一下,发现summary_plot只显示了20个特征,而我的数据集里不止20个特征。我怎么查看所有特征的summary_plot呢?
Answer
summary_plot里有一个参数是max_display,当查看单变量的默认是20个,交叉变量的时候默认是7个。
如果你有50个变量,想把每个都显示出来,你就可以设置max_display=50
Question 1007394: 假阳性是算第一类错误还是第二类错误?
统计/机器学习 假设检验 监督式学习分类算法的假阳性是算第一类错误还是第二类错误?
Answer
第一类错误又称为弃真错误,是将原本正确的H0拒绝了,接受了错误的H1。H0就相当于(-),H1(+),则从(-)到(+),就是假阳性的过程,将实际的阴性当成阳性结果了。第二类错误就是将不成立的H0(-)取了,则是实际上正确的H1(+)没取,从(+)到(-),取伪。
Question 1007419: 为什么GBDT比RF更容易overfitting?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GBDT是不是比RF更容易overfitting?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Answer
GBDT是串行的,损失函数定下后集成树的生成全部以极小化损失函数为目标,后面的树一直在弥补前面的树犯下的错误,和并行结构的RF相比更容易过拟合。所以GBDT会采用更简单更浅的决策树防止过拟合,学习率与正则化项的引入也是为了这一目的,防止学得太快太猛,增加不同的声音。一点浅见,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随机森林和分类树相比是减少了方差,GBDT和随即森林比是减少了偏差。偏差约减,越容易过拟合。
GBDT在训练的过程中,随着树的个数的增加,训练偏差会一直减小,甚至减到0,这时候测试误差反而会很大,这个就是过拟合了。对于随机森林,训练误差不会随着树的增加而一直减少,所以不是特别容易过拟合。
Random Forest
采用bagging思想,即利用bootstrap抽样,得到若干个数据集,每个数据集都训练一颗树。
构建决策树时,每次分类节点时,并不是考虑全部特征,而是从特征候选集中选取若干个特征用于计算。弱特征共有p个,一般选取m=sqrt(p)个特征。当可选特征数目很大时,选取一个较小的m值,有助于决策树的构建。
当树的数量足够多时,RF不会产生过拟合,提高树的数量能够使得错误率降低。
GBDT
采用Boosting思想(注意是Boosting,不是Boostrap)
不采用Boostrap抽样的方法(RF采用了),每次迭代过程都会使用全部数据集(会有一些变化,即采用的是上一轮训练后得到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残差(残差是由损失函数计算得到的))。
GBDT的每棵树是按顺序生成的,每棵树生成时都需要利用之前一棵树留下的信息(RF的树是并行生成的)。
GBDT中树的数目过多会引起过拟合(RF不会)。
构架树时,深度为1时通常效果很好(深度为1的决策树称为决策桩decision stumps)。
Question 1007438: R里什么library有ElasticNet模型?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 RR里什么library有ElasticNet模型?求助各位, 多谢
Answer
把glmnet里的参数alpha设置为0到1的数,模型就是elastic net
alpha=0,是ridge模型
alpha=1,是lasso模型
glmnet的官方文档https://www.rdocumentation.org/packages/glmnet/versions/2.0-5/topics/glmnet
Question 1007441: lasso可以用sgd求解吗?
统计/机器学习 数值计算 监督式学习lasso可以用sgd求解吗?
Answer
LASSO用的是$\|\cdot\|_1$范数,在0点处没有梯度,没法直接梯度下降
因为lasso的目标函数不可导,所以不用sgd
一般用坐标下降或者最小角
Question 1007588: 输入变量可以是离散型数据和连续性数据的组合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比如说输入变量第一个是各省市,用(1,2,3,4...m)来表示各省市,是一个离散变量,第二个输入变量是车速,是一个连续变量,那要怎么进行数据处理,使得能够进行训练,就是离散变量+连续变量,要对这个离散变量做什么处理呢?
Answer
处理这种分类变量,要结合模型来看。但总体来说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Label Encoder, 直接将分类变量转为数值变量,你的例子里就是使用(1,2,... m)来表示城市,这种方法为变量赋予了顺序的含义,变量的每个。我总结了几个特点:
- 分类变量是有序的话,例如小学,初中,高中这种,可以使用
- 如果模型只是用部分特征值来计算,比如decision tree, random forest,等树类算法适用。原因是数据集里连续变量多时,用One-hot-encoding会让其他非分类变量不被/很少被选入为特征
- 回归算法,neural network算法等不适用
第二种时One-Hot-Encoding,拓增数据集至很多个特征值,你的例子里,以每一个城市为一个特征,值只取0/1,如果有m个城市,则新增m个特征, 这种方法能保证每个分类变量里的取值有同等的重要性,无序的,不正交的变量。特点如下:
- 分类变量如果是无序的话,比如城市,可以使用One-Hot-Encoding
- 回归算法,KNN,Neural network等使用
- 结合PCA降维来使用有奇效,PCA可以找到线性相关的部分,并组合这部分特征
- 缺点就是会占用比较多内存计算空间了,毕竟数据集可能会被扩增到非常大
其余的方法如LightGBM encoding(支持类别变量), Hash encoding, embedding等,不同情况不同采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Reference:
What is the best method for converting categorical features to something numerical ones.
你可以把省份进行独热处理(one-hot encoding),也就是把这一个特征变成m个二元特征。
如果你是用python里的sklearn的api,那么你要离散变量处理成连续变量,才能训练
如果你用catboost,其实没有影响,可以直接混合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一起训练
Question 1022010: shap值为负是什么意思,可以删掉的意思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shap值为负是什么意思,可以删掉的意思吗
Answer
当然不是,负数并不是表示特征不重要。正数表示这个特征对最终的预测结果是正向推动,负数表示这个特征对最终的预测结果是负面拉动效果。数值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
我觉得你看一下shap value的教程会理解得更深一些http://sofasofa.io/tutorials/shap_xgboost/
Question 1022219: 不同模型下的特征重要性是不同的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我在同样的一个数据集上用了三个不同的模型,分别是逻辑回归,随机森林,Xgboost。
我用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表示特征在逻辑回归中的重要性,用feature importance表示随机森林和Xgb里特征的重要性。
但是发现这三个模型中最重要的前十个特征并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我该用哪个模型的特征重要性呢?
Answer
1. 建议你贴出来三种模型得到的最重要特征, 它们是完全没有重合还是有部分重合?便于接下来分析;
2. 按理说,重要的特征应该是相同的,你可以做一下PCA;
3. 这三种模型的表现怎么样?会不会逻辑回归很差?
Question 1022250: 只有阳性样本的情况下该如何训练模型?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无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 开放问题我现在只有positive的样本,但是需要训练一个模型,以后可以把negative的样本挑出来。在没有阴性样本的情况下,我该如何训练模型呢?
Answer
你这个问题叫one-class classification 问题, 知乎上有一篇不错的回答,你可以参考一下。
Question 1022320: GBDT的数据在使用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特征选择RT .
Answer
GBDT是一个树的boosting方法,并且用到的是回归树,一般来说树模型不需要对数据有太多的操作。如果要使用的话,GBDT也涉及到使用损失函数对预测值的负梯度方向信息进行更新模型,那么我觉得做归一化处理可以加速模型的预测效率。其次,如楼上所说,缺失值也是一个问题,GBDT对于缺失值没有很好的学习策略,不像xgboost,所以做好对数据的预处理也挺重要,但是数据的预处理和特征工程都是要做的事情,才会放到模型里学习。总结来说,没有什么要注意的,不过gbdt处理的是连续型的数据,做回归任务多一些。
做好数据清洗和变形,比如在sklearn中不能有空缺值,分类变量要做01处理等等。
Question 1022350: 有没有可以自动请求特征取值的模型,最终实现分类?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开放问题有点类似对话,但是不用nlp,直接根据已知属性然后逐个请求剩下的某几个可能的属性(不全部询问,相对于预测需要哪些属性),然后进行分类。
Answer
我感觉就是根据已有特征,判断其他特征的重要性,然后返回出一个重要性最高的特征,然后进行询问,询问完之后对缺失特征进行填充,然后进行分类。
Question 1022368: 数据量太少能不能bootstrap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 数据预处理二元分类问题,有个数据集的数据量很小,我在使用random forest之前可不可以用bootstrap增加数据量,然后再训练模型?
Answer
感觉没有必要吧,random forest本来就有bootstrap的步骤在里面了吧
Question 1022369: 对于线性回归模型,如何做线上模型更新
统计/机器学习 回归分析 监督式学习对于线性回归模型,如何做线上模型更新(online model update)?
Answer
可以试试SGD
Question 1022378: 随机森林预测问题
统计/机器学习 监督式学习的在一个500条的数据样本中,标签只有两类,使用随机森林去训练该数据集,发现当正类1的比例越高,随机森林的准确率越高,当正类和负类接近于50%的时候,准确率也在50%左右,这是什么原因?按我的理解是,随机森林训练后的模型是可以正确预测到正负类,因此准确率是准确预测为正类或负类的概率,而不是预测为正类的概率。
Answer
首先我们来看准确率评价指标的定义:
$ACC=\frac{TP+TN}{TP+TN+FP+FN}$
所以准确率的确就是被分对的样本数除以所有的样本数,不管是正类还是负类,但你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你的模型可能预测正类样本的效果会远远好于负类样本,这样便会导致你说的正类比例越高,效果越好。
验证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计算一下Precision和Recall,你的Precision应该会低于Recall。
当自变量和因变量不相关时,模型可能只是在学习因变量的分布
下面的代码可以得到90%以上的准确率,但是当样本比例为1:1时,准确率为50%。具体要看混淆矩阵
x = np.random.normal(size = (500,2))
y = [1]*400+[0]*100
reg = se.RandomForestClassifier()
reg.fit(x,y)
reg.score(np.random.normal(size = (100,2)),[1]*100)
来自sofasofa(一个专业的机器学习社区),建议去sofa社区阅读,这里只是记录。防止网站在网络中走失。